李怡兄於專欄中慨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六十周年之際,中國卻沒有甚麼像樣的官方活動,來紀念抗日戰爭結束六十周年。他還順道寫了一些「抗日英雄」的遭遇,讀後頗有感觸。
那一張「抗日英雄」的名單上,都是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也就是中國軍隊的領導人。
他們在抗戰時期是打過幾次勝仗,但他們並沒有把日本人打出中國去。
他們打敗日本軍的次數,遠遜於日本軍打的勝仗。如以「勝敗乃兵家常事」的理論,這些中國的抗日將領打了幾場勝仗,也不足以英雄相稱。你想想,日本侵略中國,兵力始終有限,以軍隊人數相比,中國佔了多大的優勢,然而還是敗得一塌糊塗,為甚麼?
中日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海軍的軍艦比日本先進,但日本軍官上艦參觀之後,回去就報告,說如果打起來,日軍必勝。憑甚麼?憑的就是他們在中國先進的軍艦炮筒上,看見了中國水兵晾在上面的底褲。
一支可以容忍士兵在軍艦炮筒上曬底褲的軍隊,軍紀之渙散也可想而知。就憑這一點,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把中國海軍打得一敗塗地,那時的「抗日英雄」叫鄧世昌,也隨着自己的軍艦葬身大海。
事情有果必有因,為甚麼中國軍隊人數比日軍多那麼多,仍然被人家打得節節敗退,說到底,還是素質太差。軍隊素質差,將領要負責。以八年抗日戰爭而言,中國軍隊只是「抗」,沒有贏,沒能真正保家衞國,沒有救百姓於水火,就憑這一點,中國軍隊將領之中,哪還有甚麼「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