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的熱門話題是窩輪,其實在過去兩年,窩輪市場的發展已明顯有不健康之處,這種不健康的情況一直惡化,市場人士已不斷提出警告,但監管機構並沒有理會,直至上周出現「窩輪股災」,監管機構才緊張起來。
市場上一直存在一種意見,就是香港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窩輪市場,市場因而出現一些「小問題」,完全毋須大驚小怪,就連港交所(388)行政總裁周文耀,日前回應窩輪問題時,亦輕鬆地指現時窩輪的波幅已比幾年前收窄,頗有不認同本港窩輪市場出現問題之意。
探討窩輪市場的問題及思考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並不難,筆者準備在下周詳細分析,今次只想和讀者談談一些根本問題及一些帶有誤導性的說法。
窩輪這種投資及風險管理工具,並非只是在這幾年出現,香港雖然已發行這類窩輪一段時間,但從來就不能與主要的窩輪市場相提並論。然而,只是短短兩年時間,港股窩輪市場竟可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成交第一」,當港交所擁抱這項「成就」向大眾吹噓時,大家是否有真正想過這個成就背後的原因與代價呢?
要成為世界第一,不是說說努力奮鬥便成事,人家也在努力奮鬥,且條件比我們強,為何香港可擊退一直領先的對手呢?
制度與規則存漏洞
窩輪的成交多寡,不單取決於投資者的參與程度,更重要是全球發行商精英都湧到這個市場來做生意,積極搞活這個市場,背後的推動力是甚麼?當然是金錢利益。只要看看發行商每天在媒體的廣告,以及個別發行商推行「回佣予投資者」的制度,便知道窩輪發行這生意,是如何輕易賺錢,以及利錢之深。
與其他批評現有制度的人一樣,筆者並無妒忌發行商賺錢之意,香港是個自由市場,任何人有超卓的才能均可在香港賺錢,稅務安排得好,只交很少稅甚至不用交稅。但根本的問題是,若發行商的「輕易高回報」是因為窩輪市場的制度與規則出現漏洞或不公平,令投資者在窩輪市場參與不公平競賽,則政府決不能坐視不理,馬時亨及個別立法會議員表明要跟隨事件,絕對合理,只是這些行動已來遲了一點。
現行的窩輪市場制度不僅對窩輪投資者不公,過度的窩輪發行量亦影響了正股市場的運作及效率,進一步打擊港股的集資功能,窩輪市場的蓬勃發展,成交位居世界第一,港股市場甚至香港整體經濟其實已付出很大的代價,若不改弦更張,港股市場的前景只有悲觀!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