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傑 立法會議員、「《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
踏入秋季,政府籌備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的工作,也進入倒數階段。報告內容會指引香港政制走向民主開放之途,抑或派發更多政治午餐來鞏固既有制度,成為市民心中的一大懸念。歷史大有可能記着二○○五年的秋天,因為它對於香港的未來發展,十分關鍵。
《基本法》放入「○七、○八」的關口,本意是為回歸近十年的香港,提供充份開放的平台,檢討十年來的施政得失,尋求一個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四二六決定」卻大削港人的討論空間,加上「決定」產生過程損害法治,又有京官煽動「愛國」討論,一時間人人只能在表態效忠與被扣帽子間二擇其一。京、港,以至香港內部失去互信,內耗頻仍,理性的政制檢討也無從實現。
希望尋求共識
但港人的主流意願仍然清晰。先有數十萬人上街捍衞民主進程,後有六成二選民投票支持高舉「雙普選」大旗參選的泛民主派。人大常委也許在去年四月覺察不到香港市民的意願,但時至今日,若特區政府和中央仍然認為港人對政制走向沒有共識,這又何異於掩耳盜鈴?
面對民間的呼聲,政府要麼以「四二六決定」敷衍,要麼堅持在五號報告書問世前不作回應,卻一味要求代表六成民意的泛民主派先提出具體建議。我們的建議,經歷兩次七一遊行和一次大選的洗禮而始終如一,就是借○七、○八的契機,解決「政不通人不和」的問題,而普選就是解決問題的最科學方法。政府自己不願有誠意地還價,卻要求民主派自行降價,道理安在?
話說回來,儘管民間要求雙普選的叫價似乎難以實現,仍望爭取民主的朋友能盡量尋求共識,準備好客觀的評估標準,為量度民主程度製出一把尺,用以計算政府的還價是否合理,從而決定是否支持。增強勝選者各自的民意基礎、停止派發政治免費午餐、全面普選的明確路線圖、讓直選產生的議員有更大發揮空間、改變立法會由於投票方式而要多數服從少數的扭曲等,均是市民評價五號報告書的根據。
應該面向群眾
舉例來說,有人建議同時增加直選與功能組別議席的數目。這只是從「數量」的角度理解民主化,卻忽視了民主化的「品質」。民主化是讓當選者面向更多群眾,向更廣泛的民意問責,照顧的利益層面超越行業、階層等局限。增加功能組別的數目,只會造就更多由數十、數百人選出來的代表,徒令立法會充斥更多個別行業利益的代言人,但這些新產生的議員根本不可能代表更寬闊的民意基礎,因此這做法與民主化絲毫沾不上邊。
更何況,《基本法》早已承諾邁向全面普選,可是若新政制製造出更多可以產生議員的特權階層,要這些議員和選民支持將來取消他們新掙來的特權,可謂難如登天。由此可見,單單按照某些利益團體所建議的方案,增加功能組別的議席,不是一種促進民主的方案;相反,類似的做法肯定會妨礙民主化。
市民多抒己見
其實筆者挺為許司長為難。「四二六決定」為政制討論設下大難題,令本來開放寬廣的討論障礙重重,單是如何沒有普選又不阻礙民主化已夠傷腦筋。我們只有寄望,五號報告書能先打好民主化的基礎,例如在行政會議組成、議會制衡權力、功能組別重組、改善直選制度,以至區議會全面選舉產生等範疇中,作出實質的改進。
在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前的少於兩個月時間,對於政改的何去何從,是非常關鍵的時刻。對民主有憧憬,希望能多參與管治香港這個家,願意為民主作出承擔和付出的市民大眾,務必在這期間多抒己見,否則待中央政府拍板後才如夢初醒,那時恐怕後悔也來不及。
香港社會開出了十元的價,希望有誠意的政府不要還一個三、四元,甚至負二元的賤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