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程度而已 - 李牧童

自私的程度而已 - 李牧童

愛情不可或缺,談論愛情的文章自然多的是。每位筆者的觀點有異,當然也有相同之處。有些作者比較理想化,有些比較現實,我想我屬於後者。讀過了不少愛情散文,有個點子甚為普遍:「愛是無私付出,真愛不求回報」。有位台灣作家更剖析了情侶質問對方「你到底愛不愛我」的背後含義,指責這反映了大部份人最關心的不是「去愛」,而是渴望「被愛」。
「真愛不求回報」,「真愛是無條件的付出」,「被愛不是去愛的交換條件」,說得高屋建瓴,說得擲地有聲,說得大公無私,但事實上辦得到嗎?
人怎可能沒有私心?對所付出的怎會沒有盼望?莫說愛情,即使是最偉大的親情,最初是甚麼令一對夫妻考慮生兒育女的?是傳宗接代的期望,是兩口子製造愛情結晶品的慾望,是為自己的生活增添歡愉的渴求,是老來有所依靠的想法。
偉大不等於無私,偉大與毫無私心仍然有一段距離,需要斟酌的其實是自私的程度,需要考慮的,是對雙方是否都好。
想得到永生,先要相信主。也許經過深思的無私奉獻根本極為有限,所以,當人們指責某富翁行善是沽名釣譽,某民主鬥士反政府是譁眾取寵,我認為若能濟世,何妨給他揚名?人家貢獻了,你連名聲都不肯給他,到底是他自高,還是你自大?
當然,我同意「愛一個人,不等於要擁有一個人」。不是不想被愛,只是難以去愛或被愛,既然如此,也只好昇華到另一個層次,讓自己得到一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