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前言不對後語怎挽回信心? - 盧峯

蘋論:前言不對後語怎挽回信心? - 盧峯

實在不知道特區政府在食物安全問題上想向公眾發出甚麼樣的訊息。這邊廂,特區政府緊急刊憲,把孔雀石綠正式列為禁止用在食品上的物質;那邊廂,特區政府又把孔雀石綠的威脅說的微不足道,甚至指每人每日要食用有問題的淡水魚才可能會引致健康問題。像這樣忽然嚴陣以待、忽然又說威脅不大的飄忽態度,怎不令市民無所適從呢?
誰都知道,處理食物安全問題除了要有完善的抽驗制度、要有嚴謹的食物安全標準、要有快速的通報機制外,如何向市民發布訊息、如何讓市民了解所面對的風險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只有當市民了解某種食物可能出現的威脅或風險,他們能作出對自己及家人最合理的選擇、他們才知道如何配合政府的政策。就以內地淡水魚及鮮魚含有孔雀石綠的問題為例,當市民清楚了解,孔雀石綠是致癌的有害物質,市民自然減少甚至暫停購買淡水魚作食物。現在,特區政府卻突然又發出不同的訊息、突然又說孔雀石綠的威脅其實不大,這不是將令市民更疑惑、更難以作出判斷及決定嗎?
也許特區政府是希望盡快挽回市民食淡水魚的信心、也許特區政府是希望淡水魚的進口、批發及零售市場能盡快恢復正常所以突然強調孔雀石綠的威脅不大。但是,任何食物安全危機都不可能在一夜間或短期內解決的,消費者的信心同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例如近年在不同國家出現的瘋牛症危機就令這些國家的牛肉銷量大跌,經過長時間仍無法回到未發現瘋牛症前的水平。香港入口淡水魚含孔雀石綠的問題雖然不及瘋牛症那樣駭人,可市民對食淡水魚有顧忌是正常不過的事,特區政府及業界要急也急不來。更糟的是,這種急於求成、急於扭轉市民觀感的做法只會更增添市民的懷疑、只會令市民感到政府為了盡快令淡水魚入口、批發、零售市況恢復正常而把食物安全、把保障市民的健康放在次要位置。這不是弄巧反拙,令市民對進食淡水魚更沒有信心嗎?

我們認為,今次進口淡水魚含孔雀石綠的問題不僅讓市民驚覺食用淡水魚的風險,更讓市民質疑內地鮮活食品及食物製品的質檢及安全問題。要重建市民的信心,除了靠加強抽驗、除了靠加強檢查外,還得靠政府盡快建立本身的食物安全中心,並由這個食物安全中心統一檢查輸港食物的質素及生產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市民感到食物的安全性有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防止質量差劣或含有害物質的食品不會流進香港。我們認為,這些實際行動比官員的口頭承諾、比官員的口頭保證更能挽回市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