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大字標題問:港人食乜好?香港背靠大陸,祖國一旦出事,正常五餐已經無法有保障,香港人自求多福,應該與時並進,改變飲食習慣,從今天起,試試下列新口味:
一、食君之祿。從高級公僕人為疏忽(國內用語,就是玩忽職守),出錯後依然戀棧權位,不肯停職自炒承擔責任看,這些食「祿」之輩,食的不會是孔雀石綠,而是公帑,食完沒有中毒迹象,暫時亦未發現亂食公帑之輩有致癌趨勢。不用兩地檢測都知,這樣的新品種,食得過,令人食髓知味。
二、食阿公。人大和政協食得無嘥,連北上旅遊,也濫用公職特權,威逼油站替他入油。這種油水性特強的公職,最合大胃口的人。口水油食壞胃,國家資源就實食冇黐牙,愛國到黐腎,唔會死人的。
三、食穀種。不用多介紹,食得起穀種,當然不會掂瘟豬和癌鱔,永遠不怕禍從口入。
四、食塞米。講求意頭的平安米假如是大陸貨,遲早也會中彩。防患未然,家吓就要開始轉食塞米。
五、食夾棍。只要確保夾棍不是用沉香做的,就會長食長有,不怕遭自由行客斬走。
六、食螺絲。食得螺絲,未必做到司儀,卻可以挑戰小林尊,他吃叉燒包,有幾叻呢。不過螺絲有價,內地客隨時當街當巷成批撬走,你要行快兩步。為了公眾安全,千祈不要吃掉地鐵東涌線那些已經漏水的車卡的螺絲。
七、食自己。原因跟香港小姐一樣,自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