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五斤重的「米埔龍躉」在泥地上奮力拍動尾巴掙扎,養魚場主人楊瑞良即熟練地將自行設計的「Q嘜」膠帶套在魚鰭、魚尾,為快將實施的「優質養魚場計劃」做好準備。內地水產掀起致癌恐慌,楊瑞良計劃伺機打造「元朗烏頭」、「米埔金鼓魚」等港產優質魚品牌,供應本港市場,並乘勢「反攻」內地,輸往上海等地。
招牌烏頭魚入口香滑
位於米埔的楊氏水產有限公司共有五十六個魚塘,當中六個塘參加了漁護署的「優質養魚場計劃」,分別飼養龍躉、烏頭和金鼓魚。優質魚塘都安裝電動水車供氧,工人忙着將一袋袋來自台灣的飼料,放入自動餵料機餵魚。肥美的「元朗烏頭」是楊瑞良的招牌貨,烏頭魚與基圍蝦混合飼養,最少八個月才有收成,深井的燒鵝名店也有入貨,「呢種烏頭黃油比例較高,入口香滑啲。」
楊瑞良表示,每個佔地一公頃的魚塘,魚兒數量不會超過一萬五千斤。魚塘每兩年會推土一次,落魚苗前先會用茶粉、漂白粉消毒,再花兩周為魚塘增氧淨化水質,若發現魚兒有勾蟲等體外寄生蟲,才會用「滴百蟲」等藥物,存活率高達九成九。
內地魚塘太密集肇禍
漁護署署理高級漁業主任周永權昨稱,今年六月已訂立優質養魚場計劃,至今共收到三十四個申請;預計年底前可就產品實施優質品牌。優質養魚場須符合一系列養魚場的管理指標,包括養魚戶要提供日誌,並為魚苗登記,而署方亦會提供技術指引,並定期巡查抽驗,確保水質衞生及魚類樣本不含有毒殘餘藥物。
對於內地淡水魚驗出含孔雀石綠,楊瑞良估計內地魚塘過於密集,易令魚兒碰傷影響賣相或引致死亡,令這致癌物質被濫用。「我哋一個塘只會養一萬五千斤魚,但係大陸一個儲魚塘,可以放五萬斤魚,自然較多損傷。」淡水魚常有淡淡的泥味,楊瑞良解釋,原因是魚塘衞生欠佳,滋生藍、綠藻被魚兒吞食所致。他指本港有少部份魚場以發霉麵包、「餸頭餸尾」餵魚,政府有需要盡快確立本地優質魚標籤。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