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港股大幅調整,恒生指數單日跌近300點,藍籌股普遍下跌,成交亦同步擴大至逾300億。筆者聽聞,由於早前藍籌股的表現佳,因而吸引了不少散戶投資於窩輪,期望以小博大。不過,是次股市調整得這麼急,相信不少投資者均會走避不及,錄得帳面虧損一點不奇。
倘若擺在讀者們面前有兩個入市機會,其中一個有80%的機會賺取5000元回報,但同時有20%的機會損失1000元,而另一個則只有10%機會賺取5000元,但有90%的機會不會構成任何損失,你會選擇前者還是後者呢?雖然第1個入市機會有較大可能性讓你賺取5000元,但相信會有較多投資者選擇第2個入市機會,原因是他們追求的是「毋須損手」之確定性。尤其是最近股市走勢不明朗,自然希望承擔愈小投資風險就愈好。
只見框架 不見大圖
在投資心理學上,上述行為稱為「狹窄框架」(NarrowFraming),意思是投資者往往傾向以一個相對狹窄的參考框架來作投資決定。換句話說,投資者作決定時,大多看不見「大圖畫」(BigPicture),而把注意力落在當時放在他們眼前的某一事宜上,例如投資可能會做成的虧損等,卻沒有多方面分析投資的潛在價值。
再向讀者們多舉1個例子。筆者與你一起玩「擲銀仔」,倘若筆者擲中「公」,便給你125元;若是「字」則你反要給我100元,你願意參加這個遊戲嗎?你第1個在腦海中浮現的想法是甚麼──是否擔心會失去了100元?100元的或然損失,是否已蓋過了你可能從遊戲中賺取125元的機會?其實,只要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風險,考慮投資項目對其財富的增長有何影響,相信便會有效減低對風險的厭惡程度,並願意承擔較大的風險,以達致個人的投資目標。
恐懼威力 遠勝貪婪
讀者剛經歷到影響投資者行為的一個主要因素──幾乎所有投資者在某程度上都會厭惡風險或虧損。
研究顯示,大部份投資者都希望能從承擔風險中取得2至2.5倍的回報,而這個研究最重要的部份,是確定投資者對回報及損失有着不相稱的反應。投資者傾向於討厭風險,他們對虧損所感到之痛苦感覺,是其取得回報喜悅感覺的2至2.5倍,而這正是過去數年保本基金大行其道的原因。事關當時本港經濟狀況欠佳,投資者多對股市抱悲觀態度,而保本基金的賣點,正切合「毋須損手」的心理需要,即使取得潛在回報的機會可能較低,甚至微乎其微,也沒有所謂。
你或許聽說過,投資者的行為,基本上是由恐懼與貪婪所驅使。但研究顯示,對大多數人而言,恐懼對投資行為所構成的威力,往往較貪婪的力量大兩倍。我們上述所談及的「狹窄框架」概念,以及上周所說的「處分效應」(DispositionEffect),都只不過是其中兩個投資者用以迴避風險的伎倆。其他如「天真的分散風險」(NaiveDiversification)、「羊群心態」(Herding)等情況的出現,也是基於投資者想迴避風險的心理。
其實,風險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概念。舉例說,當股市向上時,你可能會願意承擔較大的風險;但當股市下跌時,你則會偏向保守。這可能也反映出你所評估可承受風險能力與實際的差別。由於這對投資者行為有着極大的影響,所以投資者應格外留意自己實際的風險承受能力,令自己每晚都可以睡得安穩。
自我欺騙 投資損手
要注意的是,風險承受能力是會隨着時間而改變的,而投資者亦應不時重新作出評估。倘若投資者意識到市場上短期的波動,對達致長期目標的關係甚低時,便會減少因討厭短期風險所作出的非理性行為。
我們一連兩周談及投資心理學,究竟甚麼是「投資心理學」呢?事實上,這門學問已有約20年的歷史,目的是透過心理學,解釋投資者各種非理性的行為。它的出現,有助於解釋傳統經濟學上無力解答的問題。當你接觸投資心理學後,便會明白到原來很多時欺騙你、令你在投資市場上損手的,就正正是自己。所以當你下次再作投資決定前,記緊先問問自己──是否又中計了?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