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生產力增長的謎團

國際視野:生產力增長的謎團

世界充滿「謎團」,除格老早前所指的債市謎團外,經濟增長在先進工業國中鶴立雞群的美國,其股市月來原地踏步之表現,是否另一個謎團?油價不斷飆升,在已見或預見大部份國家或地區經濟放緩及高喊節能的情況下,如果還向上突破70美元(1桶)甚至更高,又是謎團。
那麼令決策者感到有點迷惑的headline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其差距為何愈扯愈開,可不是謎團乎?

數據令格老疑惑

還有一個未必受廣泛關注,而只有格老曾經漫不經意地質疑過的謎團,便是美國的生產力(productivity),亦即每小時的產出(output)。在上月的國會聽證會上,格老承認對生產力增長數字之表現表示疑惑。若按照傳統的計算方法(非農業商業產出),該數字由2004年第1季的4.2%增長,大幅倒退至2005年第2季的2.2%增長,情況反映通脹壓力正在增強中(為提高生產力導致工資上升),為未雨綢繆,聯儲局或須繼續加息以抑制惡化。
如果按統計局慣用的撇除金融業務之無形(其實是服務非生產)所得(收入),即只計有形所得例如工廠工人之收入通常十分穩定,不會如對沖基金般大上大落之計算方法,則生產力由2004年第2季的3.2%增長,穩步上升至2005年第1季的5.4%增長,換言之金融環節之收入大幅下降,可能是因為利率不斷上升影響金融類如銀行之盈利所致。
有專家做過一項統計,由1965年至2004年,兩種計算方式得出來的數字基本上是同步的,平均增長每年約2%左右,這次出現如此矛盾現象,連精明如格老也被搞到老眼紛花甚或迷茫(利率該如何調節),汝道是否又多個謎團?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