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走向反面

李怡專欄:走向反面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論政者不須妥協,可本着自己堅信的理念與對人類社會的理想去議論時政,月旦人物。但從政者若不妥協,就只有兩條出路,較好的是學屈原,「眾人皆濁我獨清」,遠離楚懷王身邊的群小,到汨羅江去詠嘆以至尋死;較壞的是堅持理想不妥協地從政,而效果就走向自己理想的反面。
所謂妥協,是與現實妥協,與政敵妥協,為逐步實現理想而有耐性地妥協。
不妥協而效果走向反面的例子太多了。二十世紀初掀起的全球社會主義熱潮就是最好的例子。毛澤東儘管很可能目的是要掌握絕對權力,但他提出來的急進地推行「一大二公」的社會主義體制,是頗能號召一般抱着平等理想的人們的。受到廣大中國人群的盲目支持,中共政權不懂得在現實條件未成熟時妥協的結果,是催生了現在這種比所有資本主義國家更資本主義、更腐朽的社會。
對香港的民主派來說,民主當然是他們的理想,全民普選也自然是大多數市民的意願。但過去幾年,民主派的政治人物只懂得一味推動民主普選,一味杯葛所有非民主的政治議題,不願妥協地參加臨時立法會,也忽略了特區政府在程序上的反民主行徑,於是立法會通過大地區比例代表制的立法會選舉條例,又通過了增加區議會的委任議席,廢除了民選的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更通過了特首選舉條例,將「有效提名」增加至一百人,以及在只有一人參選的情況下可自動當選,而廢除了無記名投票的必要程序。這些民主的漸漸倒退,都很難說不是與民主派一味追求理想而不懂得政治需討價還價有關。

面對○七、○八的選舉,民主派仍然堅持雙普選,反對鳥籠方案。問題是,即使曾蔭權、許仕仁有膽量提出雙普選的政改方案,在中央已否決雙普選的前提下,這樣的方案有可能取得立法會三分之二的議席通過嗎?眾所周知,是不可能的。既然這樣,曾許提出的略略擴大一點民意基礎的鳥籠方案,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爭取到民主派有六票倒戈支持,而取得三分二議席通過,另一個是不獲通過,那麼按《基本法》,○七、○八選舉就只能原地踏步。原地踏步違反了八成市民的意願,民主步伐不但得不到寸進,而且實際上從「不進則退」的角度來看,應說是倒退了。堅持民主理想不作妥協的結果,是走向民主的反面。
筆者提出的妥協,不是要民主派轉態支持政府的主流方案,而是期望民主派能盡快協商出一個可以被中央接受而又對民主有所擴展的政改方案出來,並訴諸民意,從而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