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2388)上周公布業績,雖然盈利表現勝過市場預期,但由於遇到港股出現大調整,其股價未能因而受惠。
有市場人士認為,中銀香港業績較預期優勝,主要乃期內有貸款減值回撥,以及物業重估錄得盈餘所致,實際業績並非理想,所以股價不升反跌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如果有留意的話,應該發現中銀香港的股價在業績公布後,於周四午市一度止跌回穩,不少投資者更即時作出追貨行動,這其實反映出市場對中銀香港的業績其實並無不滿。那些甚麼「期內錄得貸款減值回撥推高盈利增長,並不代表業績理想」的想法,其實只是為壓低中銀香港股價找藉口而已。
事實上,我不相信市場在預測中銀香港的業績時,沒有將「貸款減值回撥」及「物業重估盈餘」等因素計算在內,所以中銀香港的盈利表現勝預期,並非上述因素所致。事實上,有不少證券行均預測中銀香港的中期純利將會下跌1成多,與現在的結果相比,差距達20個百分點,這絕不可能是上述兩個數據所能影響。
利息收入勝同儕
要知道中銀香港中期純利升17%至65.22億元,其中淨利息收入增加6.4%至56.61億元,若撇除新會計制度的影響,中銀香港上半年的提取準備前經營利潤仍多達54.56億元,實際增長1.9%,比部份市場的預測好得多,故此投資者指中銀香港的業績未如預期理想才導致股價大跌,是難以接受的說法。
其實,中銀香港最暗淡的時期已隨着劉金寶事件告一段落而過去,而隨着獨立調查委員提出的改善建議大致完成,中銀香港的市場形象可望重回正軌之中,對未來業務有着正面的影響。
的確,如果明白中銀香港上半年的利息收入雖然只能錄得輕微增長,但其實已比同業為佳,反映出中銀香港經營環境遠超市場的預期,投資者便會知道,中銀香港的業務其實真的已擺脫了劉金寶事件的陰影。
基於中銀香港的淨息差按半年上升4%,表現冠於同業,充份反映出其作為同業拆借市場中扮演拆出資金銀行角色所佔的優勢,加上集團的經營成本下跌,有理由相信中銀香港的股價將會跑贏大市,今次調整反而是吸納的良機。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