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制獲支持 年底始能出籠

標籤制獲支持 年底始能出籠

【本報訊】二十多名本港淡水魚業商會代表,昨與漁護自然護理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官員會面,促請政府盡快確立淡水魚標籤制,讓市民清楚區分哪些是本地優質水產。不過,有關制度最快本年底才能推行。
有本地淡水魚商則「教路」稱,本地淡水魚一般色澤較差、帶多點紅色,外觀亦不及內地魚。

業界提三方案配合

鮮魚行總會理事長黃天雄表示,業界向政府提出三個方案,包括配合政府安排,在長沙灣魚類批發市場即時停入淡水魚,直至政府完成抽驗為止;業界亦可配合港府在短期內即時抽驗內地淡水魚;長遠而言,業界希望仿效現時雞場的制度,確定輸港內地淡水魚場的數目,一旦多次出事可以「釘牌」。
食環署助理署長鍾偉雄表示,港府正與內地部門商討入口水產要提供衞生證明,確保不含孔雀石綠;中長期而言,進口水產要由指定註冊飼養場提供,但具體監管問題仍有待研究。
標籤制方面,漁護署助理署長梁肇輝會後稱,水產標籤制度會配合優質魚場計劃推出,難以在短期內實施。他指出,現時有三十個本地魚場登記成優質魚場,這些優質魚產最快今年底至明年初才會推出市場。標籤制的具體實施方法,包括在活魚身上加上標籤,或用印有標籤的膠袋或膠箱盛載魚類,供市民認別。

本地魚較肥色澤差

新界養魚業協進會理事長黎來就,贊成政府實施水產標籤制度。他指未有標籤制前,市民可從淡水魚外觀,判別魚兒來自香港或內地。他舉例指,本地鯇魚魚身較肥、色澤較差、較紅;本地福壽魚同樣較肥,內地品種則較瘦、肉質較滑。他又指,內地魚場一年約有三至四次收成,即使魚場即時停用孔雀石綠,最快也要待數個月才會有首批不含該種物質的魚類供港。
衞福局局長周一嶽昨出席電台節目後,被問及標籤制度時表示,希望所有魚類盡量在批發市場交收,能夠知道正確的來源,得知魚類有否衞生證明書,證明沒有孔雀石綠,及讓政府部門在該處抽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