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大爆恐怖養殖法<br>再三類魚驗出致癌物 毒鰻含量超千倍

業內人士大爆恐怖養殖法
再三類魚驗出致癌物 毒鰻含量超千倍

【本報訊】本港再發現多六個進口淡水魚樣本含致癌物孔雀石綠,涉及品種包括加州鱸、塘虱及生魚,而各樣本中至今含孔雀石綠的水平以鰻魚(即白鱔)含量最高,有樣本每公斤魚含數千單位,超出歐盟的可容忍量逾千倍,淡水魚中則以桂花魚含量最高,達九百微克。專家批評含數千個單位的孔雀石綠濃度極高,可傷害及破壞魚的細胞,但因無數據證明人體攝取多少會致癌,無法評估市民進食這些毒魚後的危險程度。 記者:梁洵瑜 林社炳 陸羽平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昨晚公布,昨日續發現六個淡水魚樣本含孔雀石綠,包括一個塘虱樣本、一個生魚樣本及一個加州鱸樣本,而日前已發現含此毒物樣本大魚、鰂魚及桂花魚,也分別再多一個樣本含有孔雀石綠,令至今當局化驗三十四個樣本,共有十三個有問題,比率為三成八,全部為進口淡水魚。
該局局長周一嶽昨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鰻魚樣本含孔雀石綠濃度遠較淡水魚為高,有個別樣本含量達數千個單位,但該局昨晚只集中公布淡水魚的孔雀石綠含量,當中以桂花魚的孔雀石綠含量最高,其中一個樣本每公斤魚含九百微克。

急凍魚也可能有問題

周一嶽昨早又表示,急凍淡水魚若與活魚同樣同一魚塘飼養,也有可能含孔雀石綠,但礙於現時要集中資源在活魚抽驗,暫不能就急凍淡水魚作出抽檢。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表示,若鰻魚樣本含數千個孔雀石綠單位,是不能接受的極高水平,歐盟可容忍量為每公斤不得含超過兩微克,即鰻魚樣本超過數千倍,已可破壞魚的細胞,但由於全球均無數據反映,人類攝取多少會有害或可致癌,故難以評估人類進食後的風險。
中大臨床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表示,雖然動物實驗證實孔雀石綠可能致癌,但須視乎吸入時間及份量,目前並無標準指多少份量有可能致癌,故市民不應因曾進食淡水魚或鰻魚而過於恐慌。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恩強稱,市民無法透過驗血知道有否攝取孔雀石綠,日後可多食蔬果,減少患癌可能。
毒鰻魚令本港聞鰻色變,本地漁農林先生昨致電商業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踢爆內地養殖的白鱔(鰻魚)的「恐怖手段」。

每天十多種藥餵白鱔

林先生表示,內地的養殖場每天每餐都用十多種藥物,如黃霉素、綠霉素等餵白鱔,「試問噚日重落緊藥,今日就捉上嚟賣,啲藥邊會散得去?」魚販捉鱔的方法更加恐怖,「鱔會捐入啲泥度,好難捉。佢地會放啲『灰猛氧』落去毒啲鱔,咁啲鱔就會好聽話咁瞓晒喺度。」另外,從事皮革生意的梁先生,更在該節目上大爆內地魚、雞、豬場將皮革廢料當飼料的駭人經歷。他表示製造皮革要用大量化學劑,大量「皮頭皮尾」都要切掉,「大陸有人專收呢啲廢料,拎去磨成粉,將粟米粉、鹽粉溝埋賣出去」,梁先生指內地東北的香港皮革廠,都有人專收廢料做飼料,他認為內地應嚴格控制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