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初開始,廣東石油供應嚴重短缺,很多油站沒油供應,而小量繼續供油的油站,則排滿車龍。當局向公眾解釋,受到「麥莎」等多個颱風影響,油輪要進港避風,石油運輸因而延誤,過幾天石油供應就會回復正常。其實颱風絕對不是廣東鬧油荒的根本原因,這根本是國家計委和兩大石油集團鬥法、殃及池魚的結果,跟中國的石油價格體系密不可分。
張 華
事實上,只要看看受颱風正面吹襲的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香港、東南亞國家等地,石油供應在風前風後都沒受影響,就會發現受颱風影響之說是站不腳的。而且,過去幾年颱風來襲得更頻密,廣東也沒因而出現油荒,現在颱風都過去個多星期了,為甚麼油荒依然呢?顯然,這與颱風並沒有直接關係。
國營公司壟斷
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中國石油系統和價格也很有中國特色。首先,全國石油供應基本上由兩家大型國營石油公司壟斷,而石油的零售價格則由國務院的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根據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的油價平均值,再權衡國內情況訂定,全國統一實施。但為了穩定油價,發改委又表明,「在國際油價短期上漲時不上漲,而在國際油價下降時不降或少降」,約滯後一個月。換言之,國內油價反映的,只是上月的國際油價。
如果發改委完全參考國際油價,國內也不致鬧油荒,但還要「權衡國內的情況」,也就是考慮全國十三億消費者的利益,令國內油價無法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發改委訂定油價時,一方面要承受很大的社會壓力,不能把加價壓力完全轉嫁至消費者。另方面,兩大國營油公司也非「省油的燈」,其財力和影響力非同小可,發改委不可能漠視其利益,把油價壓得過低。消費者和油公司的利益各走極端,發改委自然兩面不是人。
向發改委施壓
由於國際油價節節上升,油公司希望零售價能反映這個情況,盡快加價,減輕負擔。但發改委礙於社會壓力,不能大幅加價,因為今年破紀錄五次調升油價後,已令不少行業叫苦連天,安徽合肥等華東多個城市的士司機,因不堪高油價而集體罷駛抗議。在發改委操控下,現時國內每公升石油售價,比國際市場低一元多。
兩大油公司為了迫發改委加價,已改為將部份石油出口,一方面獲得更好的利潤,另方面令國內石油供應緊張。廣東的石油市場主要由兩家油公司壟斷,只要他們減少供應,廣東自然出現油荒。這也是油公司向發改委施壓的最好籌碼。因為廣東是全國的經濟火車頭之一,一旦油荒的時間過長,受損的不僅是廣東一省,全國的經濟也會被波及。當然,油公司也不敢太過份,否則就要背上「破壞國家經濟」的政治責任,因此,廣東的油荒不會拖得太久。
油荒惡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國內油價反映的是上月國際油價,而過去一個多月國際油價節節上升,油公司、石油批發商、零售商都預期,下月國內油價必然要調升。在此預期下,大家自然惜售或停售石油,囤積起來,待價而沽。這樣,自然令廣東的油荒加劇。這就是有中國特色體制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