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盡快引入標籤驅逐劣質食品 - 盧峯

蘋論:盡快引入標籤驅逐劣質食品 - 盧峯

在香港及其他地方的質檢機構先後發現中國輸出的鰻魚及淡水魚類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綠後,中國的檢驗檢疫機構終於決定嚴格執行監管措施,規定所有水產要經過抽驗確保不含有孔雀石綠後才能出口到香港及其他地方。
我們認為,孔雀石綠幾年前已是禁用的化學物質,內地質檢部門早應該嚴格抽驗出口的食物、早應該全力防止含致癌物質的食品出口,有關部門到現在才採取行動實在是太遲了,因為含致癌物質的食品肯定已對市民的健康構成損害。
我們更希望內地質檢部門及檢驗檢疫部門不要像搞「運動」那樣處理食物安全問題、不要只是因應一時的壓力才加強抽驗,而必須真正落實一套持續及有效的抽驗制度,確保輸出的食品包括鮮活食品不會含有孔雀石綠及其他有害或禁用的物質。只有這樣才可能解決內地食品品質欠佳的問題、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中國成為輸出有毒食物的大國。
不過,中國要擺脫劣質食物充斥、要建立一套持續有效的食品安全檢查機制並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就是說,在未來還可能出現像淡水魚含孔雀石綠之類的食物安全危機。
因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除了加強跟中央政府及各省市政府的溝通外,更需要盡快強化本地的食物安全檢測措施及制度,包括在短期內特別加強抽驗入口的水產食品、包括盡快為鮮活食品如淡水魚引入優質標籤制度等。

應該看到,引入優質食品標籤制度不僅可以提高市場資訊的透明度、不僅可以減低劣貨跟優質貨品混在一起難以分辨的機會,更可以調動市場力量、調動消費者的力量促使生產商、入口商以至商販更重視食品的質量、更重視食品的安全性,最終令優質食品、合乎安全標準的食品能逐步驅逐劣質食品。就以今次鰻魚及淡水魚含有致癌物質的事件為例,本地魚場出產的淡水魚證實嚴格遵守安全規定、證實沒有含致癌物質,若果已引入標籤制度,市民便可以知所選擇,不致於被迫完全放棄食淡水魚,而本地魚場更可藉此擴大市場佔有率,最終迫使內地魚場及供應商採用同樣嚴格的安全標準。這對增加市民的選擇、這對提升食品的安全性不是大有幫助嗎?
長遠而言,特區政府當然該成立食物安全中心,主動抽驗食物、主動與其他國家交流食物監管的經驗及資料、主動了解以至檢定輸港食物的生產過程;這些做法雖未必能完全杜絕有問題食物流入本港,但至少可以改善目前特區政府對食物風險不知不覺或後知後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