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多元化 減依賴內地

市場多元化 減依賴內地

【本報訊】港人放進口裏的食物,高達八成來自內地,近年內地劣質食品問題叢生,食物及環境衞生諮詢委員會成員要求,處理食物衞生問題應與傳染病一樣「要打破一國兩制隔閡,通報畀香港」;而新加坡為免單一依靠馬來西亞食品,早已開始營造食品市場多元化機制。

本港八成食品內地進口

本港食品委員會副理事長黃家和表示,本港一直對內地極為依賴,八成食品從內地進口,除大部份淡水魚來自內地外,副食品如罐頭多屬內地產品,若內地食品有任何問題出現,本港市民首當其衝,故贊成當局成立食物安全中心,加強抽驗。
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監事長李廣林亦指出,街巿八成食品來自內地,米、麵粉、蔬菜、雞蛋、醬料均由內地進口,「重有豬、牛、羊、雞、鴨咁,有乜嘢事真係牽一髮動全身。」
漁護署的資料顯示,去年港人每天消耗一百零九公噸淡水魚、三百二十多公噸海魚;一千七百多公噸蔬菜;八十三公噸活家禽、六千多頭生豬及百多頭生牛。除本地雞隻供應量佔總需求的四成外,其餘糧食大部份為內地進口,例如本地蔬菜供應量不足總消耗量的半成。
食物及環境衞生諮詢委員會成員勞永樂認為,港人連食水也依賴內地,故政府應與內地商討,為食物安全設立有效快速的通報機制,「好似傳染病一樣,要打破一國兩制隔閡」,內地有公告,本港應與其他省分同樣獲得通知。

星洲寧捱貴貨開放進口

曾在新加坡居住多年的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曾淵滄稱,本港食品主要依賴外地進口,和新加坡的情況相似,「新加坡無人養豬、無人種菜,完全無農業,絕大部份由馬來西亞進口,但係我喺新加坡幾十年,從來無聽過話啲食物食到人有事。」他認為,內地生活水準低,工資亦低,故出現食物問題的機會亦較高。
新加坡對入口食品的管制極為嚴格,數年前因禽流感及豬隻疫症流行,開始全面開放進口巿場,一改以往依賴馬來西亞單一巿場的安排,由印尼、澳洲等地輸入蔬菜及豬肉,半年前又因為馬來西亞的雞蛋驗出含化學物質,忍痛輸入澳洲的「貴蛋」,令蛋類製品價格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