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各食,對自己吃慣的家鄉菜式,大多擁有一份鄉土親厚。香港人的鄉土觀念十分國際、十分廣泛。你問問一些年輕人,吃食方面他們至親近的「家鄉菜」,可能是壽司、炸薯條、韓國燒烤、比薩餅、牛角包、冬蔭功……
盆菜如非近年在我城興起,不少原居民本來已漸摒棄,厭它肥、挑它髒;流行起來,啊!盆菜餸此起彼落。筆者是圍頭鄉下仔,對盆菜不過爾爾,只為討朋友們歡心,一年搞一次大型祠堂party。平素較鍾意家母弄的炒雞飯、神仙鴨與各式茶粿。
潮州人最富鄉土情,在香港第二代、第三代人仍可用基本潮汕話溝通,面對潮州粗菜精做餸菜,仍然尊而敬之兼口水長流。這樣一個晚上,在上環皇后大道西的「陳勤記」滷鵝飯店,同桌十人,個個餓鬼,中間有潮籍三人及女婿一名;你一言、我一語,人人在晒對潮汕菜的知識與專注,一面吃一面口水四濺,跟過去潮州巷又濕又滑又好味的環境類同。
陳勤記的菜式十分土炮,不修飾,不作狀,讓大家美美的吃餐飽。前菜的甜酸辣菜甫很入味,吊起食癮,一面吃一面等二主角,心情愈見急不及待,肥美蠔仔泡成的蠔仔粥先上,豬雜湯隨後,人人大口大口地滾落胃腸先打底。主角滷水鵝終於出場,不愧賣了四十五年,肉質肥美而幼細(平常滷水鵝絕非自己心水,嫌它一般粗糙),這鵝肉幼細質感最難處理,太溫柔缺咬口,太硬淨難入口,味太濃變假,未入味似粗草紙
……從前吃得太多渣鵝,一直惡感。
前年到汕頭公幹,再遊潮汕第一大宅澄海陳慈黌故居。任職《南方都市報》好友海紅領着我們到她外公家,位於澄海蓮下有年份的著名滷鵝店「囗」吃過珍品,自此改變對滷水鵝的錯誤印象。以當地河邊、水稻田邊走動養成的巨型獅頭鵝,在他們似小祠堂一般大小的百年老屋天井中製弄,檔口精緻卻貨如輪轉,聽說不少香港及海外潮籍聞人不時老遠來光顧。寫到這裏,自己的口水已在口腔醞釀;陳勤記的陳伯巧製的滷水鵝喚回不少
「囗」美味的回憶,一班餓鬼已布下食團,九月直奔澄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