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 獅子山學會政策及傳訊總監
香港民間團體一直未發展到可以與政府行政機關分庭抗禮;政黨政客對行政機關非常依賴,亦缺乏制訂政策的能力,所以香港的政治人物都自我定位為政府監督者(Watchdog)的角色。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文化,也是香港為何一直無力突破各種政策困局的原因。
民主派今非昔比
過去二十多年,民主派依賴幾位政治明星的個人魅力,帶動二三線的地區派票樁,成為香港民意的代言人。當時民主派的各路英雄,盤算的是如何影響政府的資源分配,所以民主派在政治議題之外,方向上幾乎完全是抄襲社會主義福利思想的一套。在香港的環境,如此左傾絕對難得到民眾支持。
民主派今非昔比,亦失去早期那種對普羅大眾的影響力。事實上香港有不少在八九十年代支持民主派的人,現在都因為他們的左傾而感到失望。
這批對民主派失望的香港人,卻找不到他們可以轉而支持的目標對象。九十年代開始,透過既有的網絡和影響力,涉足政治的傳統建制精英、商界及專業人士,在過去的十多年過份留戀本身的界別位置,未能突破框架,去代表更廣泛的香港人。
這些業界精英雖然表面上反對福利主張,但實質上,卻在推動界別利益企業福利,甚至民主派的功能組別亦面對同樣的問題。
利益輸送既不得民心,這些打着市場旗號的政客,一方面不斷玷污自由之名,另一方面也因為不得民心而變得遠離群眾,令市民覺得他們更難以信任。所謂代表商界和中產的政黨,亦一直未成氣候。
不相信政黨政治
另一方面,行政機關因為自身的既得利益,也因為賣地收入令庫房收入看似永遠都用不完,所以樂於配合各黨派的福利主張,造成九十年代過渡期間,房屋、醫療、教育、社福、基建等的大肆擴張。因為政黨要依賴行政機關提供政策方案,政治的營運變成政黨間在行政機關爭取資源的角力。
金融風暴後,公共資源緊縮,利益的衝突便愈見激烈,社會亦形成了一股反對利益輸送的氣氛,但市民亦同時對政黨政治失去信心。這種氣氛造就了一批獨立民主派新政治明星,也令社會上下階層的市民關係矛盾化。
在外國,俗稱「智囊」的民間政策研究機構,除了提供政策方案外,更重要的職能包括推動公眾教育,豐富社會對政策的理解。
智囊為政黨政客,甚至行政機關提供更多選擇,但智囊絕大多數不參與政治運作,保持中立以避免利益衝突。大多數智囊都是基於對某些價值的堅持而運作,各成員及資金的來源都是基於對這些價值的共同信念。
政策上徹底革新
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例如教育、環境、醫療、房屋等,全都要在政策上革新,方能解決,而且要落實這些改革,也要極大的政治承擔。智囊除了在政策革新上,比行政機關和政客更有效,也因為不用擔心觸犯既得利益而流失選票,所以可以理直氣壯地向公眾推廣改革的好處。事實上真正關心香港未來的人,是時候多些了解參與智囊的活動,提高香港的政治和政策水平,也從根本解決香港面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