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圖書館將香港作家的手稿以數碼形式複製了保存起來,如果讀者有興趣,除了看到作者印出來的文字之外,也可以看到他們的手跡。
寫稿的人,越來越多改用了電腦打字,有的行家跟我說,現在拿起筆來,反而遲鈍,因為在腦子裏出現的,不是從小學到的筆畫,而是字碼。
這就顯得筆跡矜貴起來。而且會越來越矜貴。
我剛入行的時候,在雜誌社打雜,甚麼都做,坐在公司裏的時候,做得最多的是對稿。那時候連傳真機都沒有,作者的稿子都是郵寄或親自送來的原稿。看作者的原稿,也可以看到一點他們的性格。
有的極仔細,每個字都寫在格子中間,四邊留出同等的空位。有的非常整齊,很少塗改,這也顯得作者思路清晰,文章一氣呵成。有的字體奔放,大小不一,稿紙上的格子形同虛設,可見這人也不拘小節。有的作者用的稿紙極薄,幾乎半透明,這樣郵寄的時候不壓份量,可見那人也精打細算。有的則用私家印製的稿紙,紙張厚而大,十分氣派,作者當然也是個顧身份的人。有的女作家還會在稿紙上噴上香水,顯得一派浪漫,但香水味道喜好不同,再經過傳遞過程,悶在信封裏,忽然打開,攻鼻而來,也不是個個受落。有的作者字體極佳,一張原稿,就是一篇上佳的書法作品,讓人看了想保存起來。有的作者字形極醜,見字如見人,連他本人的形象分,也馬上扣掉一截。有的原稿上有水漬,有的原稿上有湯漬,有的原稿上有淚漬,有的原稿上有汗漬。
一張原稿,跟作者息息相關,蛛絲馬跡,透出了特定的人性。這一切,隨着電腦輸入法,漸漸會成絕響。以後,編輯收到稿件,就再難從字裏行間,享受那一份窺視人性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