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人常以一句「節哀順變」來安慰死者的親屬,但原來這句話或會令他們更加痛苦。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指出,喪親家屬會因為「節哀順變」及「人死不能復生」等慰問說話,導致情緒不穩定。該中心建議大家以實際行動,如協助辦理死者身後事,支持及協助死者親屬度過難關。 記者:馮永堅
為死者親屬提供輔導服務的善寧會,委託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訪問了一百四十名曾接受該會服務的死者親屬,藉以了解他們喪親後的焦慮及抑鬱情況。調查發現,死者親屬的焦慮及抑鬱指數,較精神病患者還要高。
該中心榮譽臨床顧問周燕雯昨在記者會上稱,一般人通常會向喪親家屬說「節哀順變」及「人死不能復生」等慰問語句,但原來這些說話會激起他們的悲痛,令其情緒更加不穩。
將遺物分三類處理
若想死者親屬振作,其實可協助他們辦理死者身後事,或定期與他們聯繫及聆聽其心聲,減少他們的壓力。
如何處置死者遺物,經常令死者親屬費煞思量。周燕雯建議可將遺物分三大類,一些無用的物品如尿片、輪椅等可扔掉;死者的衫褲或書籍,則可用大膠袋收藏,待親屬對死者「冇咁懷念」時可送給志願機構;至於一些具紀念價值的東西如結婚戒指,則可永久收藏。
「佢哋(親友)成日話後生仔唔使驚,可以趁後生生番個(兒子),其實佢哋都唔明我點痛。」去年二月初初生兒子天藍的死亡,令藝人張崇德及劉美娟夫婦痛不欲生,二人昨應邀出席記者會分享感受時說,部份親友的慰問反令他們不安。劉美娟稱,現時心情已大致平復,但每想起愛子已逝,都會嚎啕大哭,紓解悲痛。
此外,善寧會特別為面對臨終人士及喪親人士而編制了《安然善別》及《讓哀不再傷》兩本自助手冊,讓公眾免費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