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軍力差異明顯

中日軍力差異明顯

薛理泰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前中國駐日大使館商務參贊唐淳風近日訪問香港時聲稱,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面臨國內郵政改革而引起的政治危機,會激化中、日兩國關於東海油氣田的爭執,以致主動挑起國際紛爭。據他個人判斷,中日兩國年內很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日本政府預測,台灣海峽、釣魚島和東海油氣田可能成為日、中今後發生軍事衝突的三個熱點。其中,東海油氣田是衝突熱點。日本政府批准帝國石油公司勘探兩國存有爭議的東海油氣田,並對中國政府命名的春曉、斷橋和冷泉三處氣田重新以日文分別命名為白樺、楠和桔梗,顯示日本不惜與中方迎頭相撞。假如雙方無從找到相容餘地,剩下的只是一個何時爆發的問題。

必先奪制空權

姑且不論中、日在東海發生軍事衝突有多大可能性,一旦衝突爆發,無論戰局進展如何,必然波及香港周圍地區,在經濟、政治層面上對香港產生直接、深遠的影響。在假定軍事衝突可能爆發,而屆時美國又作壁上觀不予插手的前提下,筆者現分析中、日在軍事衝突中的力量對比,與讀者共析疑義。
從軍事觀點而言,在遙離國土的公海上發生海、空戰役,關鍵在於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在這場戰役中,決勝因素是兩國空軍的作戰實力。
日本空軍自衞隊擁有約三百六十架先進戰機。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擁有的蘇-27、蘇-30、殲-10、殲轟-7等新銳戰機少於此數。筆者認為,戰局的勝負並不僅僅取決於先進戰機的眾寡,以及機載攻擊性武器的優劣,而是主要取決於下述更重要的因素。
一、當代空軍戰力非常依賴空情獲取和實時指揮能力,就空情獲取能力、指揮效率及生存能力而言,機載預警指揮系統遠勝過地基預警指揮系統。日本購自美國的十三架E-2C預警機,和四架E-767預警指揮機早就編練成軍,組成了有效運轉的機載空情、指揮體系。近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第十六數據鏈,在各式戰機上安裝後,戰機與預警指揮機間的聯絡渠道更暢通,空情獲取和實時指揮能力劇增。據報載,中國剛研製成功預警指揮機,但尚在調試過程中。顯然,兩國空軍預警指揮能力不可同日而語。

指揮程序繁複

另外,日本空軍自衞隊的指揮體系是「短、平、快」。新通過的軍事改革方案規定,首相的軍事僚屬在緊急情況下,甚至可跨越空軍自衞隊參謀部(airstaff)、空軍軍區(sector)、聯隊(wing),直接指揮飛行大隊(group)。相比下,儘管近年中國空軍精簡了作戰指揮程序,但離一步到位的指揮體系仍有一定距離。
二、戰機能否發揮性能,關鍵在於飛行員的訓練時間。飛行員有否足夠經驗,一千飛行小時是分水嶺,過了三千飛行小時,就到了「人機一體」的境界。空軍自衞隊飛行員要有一千五百個飛行小時,才被賦予戰鬥任務。筆者接觸的幾位日本戰機飛行官都已經有三千以上飛行小時經驗。而中國選拔學習駕駛蘇-27、蘇-30的尖子飛行員標準,是一千飛行小時。可見兩國飛行員質素不同。
三、據報載,中國空軍普遍缺少零部件,處於一級戰備的蘇-27戰機的飛行維持率僅60%,而日本F-15戰機的飛行維持率在90%,保持世界最高紀錄。換言之,假定兩國最初都能出動一百架戰機,在空戰中的毀傷率是零,則在第四次空戰中,中國僅能出動二十一架戰機,日本還能出動七十二架戰機。其實,中國戰機飛行維持率低造成戰力銳減的惡果,在一九五八年第二次台海危機中已顯示出來。

電子裝備不足

四、當代海、空戰中,電子裝備造成的「軟殺傷」效果比攻擊性武器帶來的「硬殺傷」效果大。日本從美國引進了聯合電子戰系統,加上本國開發的裝備,就電子作戰和反作戰層次,早已演練嫻熟,基本達到了數據獲取、空情分析、信號干擾和反干擾及信息傳輸一體化地步。電子作戰卻向來是中國空軍比較明顯的一個弱點。
五、日本戰機早就擁有對水面艦艇的強大攻擊能力。至於空戰能力,日本早就從美國獲得近程空對空紅外制導導彈,近年又從美國購得包括AIM-120在內的最新式中遠程空對空雷達制導導彈。關於超視距作戰訓練,空軍自衞隊操練多年了,不像中國剛獲得突破。
六、尤其重要的是,在武器和武器使用者結合這一節點上,亦即如何充份發揮武器裝備的技術、戰術效能,兩國軍隊存在頗大差異。就高層次而言,是各軍種間如何密切配合,在聯合戰役中打敗強敵;從低層次說來,是如何在一個兵種內充份發揮配備的各類武器的綜合效能。這是中國空軍的另一個明顯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