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韶關交流授課 助促進個人成長<br>浸大師生提升山區學童EQ

赴韶關交流授課 助促進個人成長
浸大師生提升山區學童EQ

【本報訊】內地山區學童的生活實況,對本港年輕一輩來說似是遙不可及。浸會大學二十名學生及導師,包括癱瘓博士生梁子微,上月底響應學生事務處舉辦的「韶關服務交流團」,到廣東省韶關曲江縣黎市鎮的小學授課。韶關服務交流團在八天行程中,更背負一個重大使命,就是協助學童提升他們的情緒智商(EQ)、促進學童的個人成長。 記者:蔡建豪

交流團是浸大學生事務處「朋輩輔導訓練」計劃活動之一,旨在培養倡導關懷他人及着重人情的校園風氣。參與活動的十八名學生及兩名導師,在上月十八至二十五日分別到訪曲江縣黎市鎮煤機廠小學任義工,並前往只有船隻可抵達的瑤胞村,體驗自給自足的農民生活文化。

癱瘓導師克服困難

對於山區學童的貧苦生活,八九年在英國車禍後癱瘓的傳理系哲學博士生梁子微坦言感受殊深,由於本身是一名癱瘓病人,行動不便的她在行程中常需身邊的團友協助。每當她在車子飛馳間瞥見正在趕路的學童時,心裏總會浮起一絲衝動,「唔知佢哋去邊呢?不如我哋送佢一程?」
梁子微坦言行程期間每日白天授課,晚上再與團友檢討交流,在接近攝氏四十度的酷熱天氣下,行動不便的她也感到吃不消及想過放棄。她慶幸最終能熬過去,更得到寶貴的體驗,明白需在研究方面多下苦功;只有外界理解山區學童的生活實況,才能達成紓解學童困境的宏願。

服務對象共100人

出任交流團團長的社會學二年級學生謝絲雲昨在記者會中憶述,在黎市鎮煤機廠小學的服務對象共一百人,包括五班的小三至小六學生。身任導師的團友分別透過互動遊戲及講課,包括教導山區學童繪畫及摺飛機等活動,期望協助學童提升情緒智商,在貧苦困境中成長。

山區學童送贈的紙飛機,是梁子微(中)等團員的紀念品。
孔慶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