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頭㷫身凍該怎下藥?

國際視野:頭㷫身凍該怎下藥?

通脹這頭怪獸認真怪,當人人覺得它仍蟄伏、性甚溫馴時,竟然突張牙舞爪弄兩手嚇你一跳,不是嗎?瞧瞧美國剛公布的7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升0.5%,比市場預期的0.4%還要強勁,同時將按年通脹率扯高至3.2%,理由乃是牛頭角順嫂也知曉的──油價!
又看看英國通脹表現如何?上月CPI由6月份的2%(按年)急升上2.3%,超過市場估計的2.1%之餘,該數字更是自1997年以來最高,原因?不也是油價(CPI升幅中有接近一半是由於油價上揚)?!
至於核心CPI,美國7月份僅錄得0.1%升幅,可是已將按年核心通脹率拉高至2.1%,數字已超越決策者心目中的2%上限,足以使聯儲局諸公皺眉者。英國核心通脹率雖然仍徘徊在1.9%左右,低於英倫銀行訂定目標的2%,不過隨着油價預期易升難跌的情況下,汝道是否為已開始減息的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帶來難題?

利率政策左右為難
雖說中央銀行家傳統上不會將價格波動的食品及能源等納入衡量整體通脹之列,可是這個想法是否有修正必要?須知道油價長期居高不下,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最終必轉嫁消費者,遂加速通脹惡化,這點不容忽視。那麼以美國而言,在經濟仍有不俗增長的環境下,就算再加兩三次息也屬無礙,反而經濟已見滑坡的英國,是應該繼續減息以刺激經濟,抑或因通脹惡化而須暫停甚至加番轉頭?最令決策者困惑的,是目前headlineinflationrate與core(核心)inflationrate之距離愈扯愈開,利率調節的決定,是stickto後者,抑或該考慮埋前者,這個「頭㷫身凍」的感冒病,應如何落藥才不致誘發「併發症」?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