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美股整固後再試高位

投資名言:美股整固後再試高位

近期美國股市於高位裹足不前,部份投資者開始失卻耐性,對市場前景擔心起來。尤其是在經濟持續暢旺的情況下,投資者憂慮通脹將逐漸升溫,並預期聯儲局將無可避免地要維持過去1年多以來的加息步伐,而息口回升將令企業的借貸及經營成本上揚,同時間亦會影響投資者的入市意欲,股市前景因而蒙上了陰影。究竟現時美股是否已處於位高勢危的局面,抑或是投資者杞人憂天而已?

過去數個月,美國經濟動力似乎正不斷增強,剛公布的7月份全國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指數便升至年內高位。此外,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加上就業情況持續改善等因素,均令投資市場的焦點由數個月前「擔心經濟動力不足」,轉為現時「憂慮通脹及息口持續向上」。近期的調查報告也顯示,美國不少企業正有提高其貨物售價的意圖,報告進一步鞏固通脹可能上升的理據。與此同時,美債孳息率已由6月初的低位回升,10年期孳息由3.8%的低位回升至4.2%之上,息率上升,對股市的投資意欲似乎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市場共識不能盡信
然而筆者想提出一點──數個月前美債孳息率一度跌至低位,當時的市場共識認為此即反映經濟及企業盈利前景不濟,將不利股市表現。而近期在孳息率稍為回升之後,市場共識卻認為此即反映通脹壓力上升,因此將不利股票估值。由此可見,並不是通脹數據或債券孳息的升跌本身,對股市造成了負面影響,只不過是市場決定把所有關乎通脹或債息的數據都解說為負面消息罷了。
同樣的迷思亦出現在在有關美元去向的分析之上。去年市場指美元疲軟勢將觸發資金流出美國股市;但經過今年上半年美元出現反彈之後,市場口風一轉,已變為憂慮美元升勢會損害美國跨國企業的盈利前景。
市場上的分析,有不少屬於似是而非,投資者必須培養獨立思想,不能把市場共識照單全收,有時即使一些所謂金科玉律或傳統智慧,亦不可盡信。
美國股市近期廣泛流傳一套理論,表示在過去15年以來,8月份為傳統股市表現最差的月份。但以我們根據自1950年以來的數據分析,實情是:視乎你計算多少個月的累積表現,若計算單月表現的話,9月份才是股市表現最差的月份。因此我們相信,假若8月份股市報升,投資市場將可以找到另一個理由去自圓其說,繼續推論9月份會出現跌市。

減價促銷何來通脹?

近期美國就業市場連續多個月出現職位增長,部份投資者遂搬出油價作為看淡的理據,認為在油價高企下,通脹將無可避免地上升。但從過去市況分析,就業職位增長對經濟及股市的影響,遠較油價上落為大。大家可能有留意,美國過去多個月的零售銷量增長理想,其中汽車銷售的升幅尤其顯著,但原來升幅的背後,主要是汽車製造商推出「員工價」作為招徠。試問依賴減價促銷的策略,又何來引燃通脹呢?
還有一點是,現時市場對通脹的憂慮,主要建基於油價波動,並無考慮有關勞工外判及科技提升生產力等正面因素。此外,各國中央銀行致力維持物價穩定,尤其是美國聯儲局連續10次的加息行動,對遏抑潛在通脹的功勞亦不可抹煞。
單以消費物價而論,現時美國並無嚴重的通脹危機;若以薪酬而論,據調查顯示,現時美國只有20%的小型企業投訴請人困難,反映薪酬上升壓力並不嚴重,故出現市場現時憂慮通脹失衡的情況,似乎機會甚微。
市場情緒往往受客觀環境所影響,正如數個月前有關經濟減弱的憂慮,現已一掃而空,現在有關美國通脹出現失衡的論點,亦將會站不住腳。美國股市基調良好,市場共識把所有數據及消息都解說為壞消息,我們認為這現象正正是大市在整固後再次造好的預兆,因此,短線調整,正好提供了趁低吸納的良機。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