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資源爭奪 從未間斷

理財智慧:資源爭奪 從未間斷

今年是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就在1945的夏天,日本宣布投降,但日本方面只稱「終戰」,完全沒有戰敗反省的味道。
在過去數個星期,不同電視頻道相繼推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特輯,看完那麼多特輯之後,對於當年的戰爭認識加深,而且領會到民生、經濟與政治的關係,原來那麼密切。
在某個特輯之中,敍述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那年代日本教導國民殖民的思想,希望能擴闊日本的領土。而特輯中有一幕,顯示出當年日本政府曾預測,如果不再有新領土的話,國家的天然資源,包括金屬及石油能源等,將會在數十年之內枯竭,民生經濟就會受到打擊,於是才要擴軍、增加領土,利用海外的天然資源來支持國家持續發展。
另一幕講及731部隊。日本發覺用常規軍備戰勝中國,要花費大量時間及資源,就算用盡日本的鋼材去生產武器,也未必成功;相反,如果發展細菌病毒戰爭,便能解決資源缺乏問題。因而決定就算是違反日內瓦公約,也要這樣做。可見當年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爭奪天然資源。

戰場移師金融市場
60年後的今天,天然資源爭奪戰仍然在進行,不過戰場由士兵主導改為金融市場主導。日本與中國向俄羅斯爭奪天然氣及石油供應,又爭相在東海開採石油,而早前中海油(883)與雪佛龍爭奪優尼科,亦演化成為政治事件。當大家仍然注意油價的上漲,中石油(857)、中海油的股價節節上升之時,歷史正在重演,天然資源爭奪戰原來從沒有間斷過!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