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清算市場化?

中國正清算市場化?

姚中秋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北京)研究員

從去年夏天開始,「市場」似乎正在中國內地走上霉運。
首先是去年夏天朗咸平與顧雛軍之爭,引發大規模的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大討論。朗咸平自豪地宣稱,在網路上,95%的民意都支援。這種民意的基本取向,就是反對民營化改革。人們普遍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例如「國有資產流失」、官員腐敗,歸咎於民營化本身及貪婪的民營企業家。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大致停頓下來。最近顧雛軍被警方拘捕,再次引起了一輪對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輿論討伐。

醫療改革失敗

接下來,教育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同樣成為輿論攻擊的靶子。在中國,無數家長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而不惜花費一切代價。這些學校則借機不斷提高收費標準。交了錢的家長憤怒,沒有機會交錢的家長失望,所有情緒都被轉化為對教育「市場化」的批評。
最近輿論談論最多的,是醫療市場化改革的失敗。由於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正式報告,因而更引人注目。報告的結論毫不含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衞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從總體上講,改革是不成功的」。相反,作者也宣稱,「計劃經濟時期中國醫療衞生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在國際上是得到公認的。」
事實上,否定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意見,從去年年底開始已在衞生部官員的多次內部講話中出現。大約在今年六月,衞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宣稱,市場化非醫改方向。這是內地官方第一次宣稱某個領域進行了十幾年的「市場化」改革失敗。這樣的說法引起了公眾和輿論的廣泛共鳴,人們似乎普遍接受了這看法。

權力扭曲市場

民眾的這種心態,可能正是執政高層所希望看到的。顯而易見,在改革進行了二十多年後,其對經濟的推動力量似乎在減弱,而改革過程所衍生的問題,則逐漸顯現。例如貧富分化、社會不公、貪污腐敗,以及上學難、看病難、治安混亂等。民眾的不滿情緒已在積累。
對於這些問題,執政者必須面對,並且提供解釋化解積怨。平心而論,幾乎所有這些問題都與中國漸進轉軌的模式有關。在這種模式中,不受限制的權力與剛剛發育的市場互相交錯,互相利用,權力利用市場兌現其壟斷價值,某些聰明的企業家則利用權力謀取利潤。權力扭曲了市場。
當然,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導致種種問題的根源,依然是不受約束的權力。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正是因為政府官員可以黑箱操作,才導致了國有資產被肆意侵吞;在教育領域,正是由於某些公立教育機構享有政府保障的壟斷地位,因而,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盤剝家長;在醫療領域,因為政府的財政不受民意機構控制,因而,官員可以隨意推卸政府對於公共衞生的財政責任,他們寧願拿錢去上馬那些能生產GDP的專案,而不願投資公共衞生領域。
但是,執政黨當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解釋。因為,這立刻會指向以限制政府權力為核心的憲政主義改革。籠統地將目前的種種社會問題歸咎於改革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改革在某程度上仍是正統意識形態的組成部份。因此,當有人批評市場化時,執政黨及某些在轉軌過程中同時享受權力與市場的群體,則樂得順水推舟,讓市場充當政府轉型遲滯、權力不受約束的替罪羊。政府之所以默認、接受「市場化」失敗的說法,正是為了推卸責任。

需求轉向政府

不過,這種策略也存在很大風險。在當下,很多人已塑造了一個政府與市場對立的意識形態,因而,非理性的反市場情緒已經誘導人們本能地轉向政府。比如,中國輿論普遍呼籲政府向全體民眾提供廣泛的醫療福利保障。對此,政府不可能予以拒絕。然而,民眾的這些要求能否得到滿足?
這就是大多數民粹主義政治無法擺脫的宿命:縱容人們反市場,就拆除了社會穩定地創造財富的高效機制,但這樣的政治又必須依靠大量資源來滿足民眾的需求,一旦人們被喚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政府就會陷入危機。內地目前的政治是否在滑向這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