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夏季天氣潮濕酷熱,市民若未做好防暑準備容易中暑,中文大學醫學院食物及藥品安全研究中心發現,部份會影響身體調節體溫的藥物如含抗膽囗藥的傷風感冒藥、含麻黃囗的咳藥水、抗精神科藥物,甚至部份減肥藥等都會增加中暑機率。 記者:謝明明
中心早前分析由九八年至去年因中暑而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留院的二十一宗個案,其中十二人因中暑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器官受損,其中四人須接受深切治療。該中心更發現有三宗中暑個案病者曾服用可影響身體調節體溫的藥物,包括含抗膽囗藥成份的感冒藥,以及抗精神科藥物等。
病人服藥兩次中暑
該中心主任陳恩強昨於記者會上指出,在這三宗個案中,其中兩宗為同一名病人,該名病人分別於去年六月及八月先後因中暑而被送往醫院救治,院方發現這名須戶外工作的病人患有糖尿病及精神病,須長期服用抗膽囗藥成份的精神科藥物,另一名病人則曾服用感冒藥。
他說部份影響身體在運動或高溫環境下調節體溫能力的藥物都會增加中暑機率,其中抗膽囗藥會阻礙排汗,減低人體散熱;含硫代二苯胺的抗精神科藥物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阻礙身體排汗;擬交感神經作用藥令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不但減低身體散熱能力,並會增加代謝性熱能的產生,例如含有麻黃囗的咳藥水、傷風感冒藥,以及部份含phentermine的減肥藥等(見表)。中草藥洋金花及天仙子也會增加中暑機率。
嚴重中暑器官受損
該中心又發現一名中暑病人曾飲過酒精飲品,他稱,因酒精能利尿,導致脫水,並會遏抑中樞神經系統,他提醒市民若身體不適或曾服用藥物,都不宜於高溫下作劇烈活動。
陳恩強說,嚴重中暑可令器官受損,尤其是腦部,就算康復出院,長遠亦會影響腦部功能,他提醒市民不要掉以輕心,要做足預防中暑措施,特別是年老長者、心臟病者、有胸肺疾病者、運動員及行山人士等都屬中暑高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