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正視歷史才能令歷史的傷口癒合 - 盧峯

蘋論:正視歷史才能令歷史的傷口癒合 - 盧峯

昨天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日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結束的日子。這個日子本該是個最好的機會,讓亞洲及太平洋各國包括戰敗國日本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反對法西斯主義戰爭的勝利、共同悼念戰爭中死去的數以千萬計平民、共同銘記歷史的慘痛經驗。只可惜亞洲各國在對待二次大戰的歷史上各有懷抱及政治考慮,未能真正坦誠面對二次大戰的歷史,以致各國只能各自舉辦規模有限的悼念活動,未能像歐洲那樣舉行集體及大規模紀念活動、未能像歐洲那樣透過大規模的悼念活動讓所有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教訓,這實在是讓人遺憾的。
就以日本為例,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先生雖然在昨天再次發表聲明,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傷痛表示痛悔及道歉,但是日本政府的重要內閣成員及部份國會議員依然到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但是日本政府依然批准美化日本侵略行為的教科書出版,甚至小泉純一郎先生自己也不肯承諾不再到靖國神社參拜。這些矛盾的訊息反映日本內部有不少人包括日本政界要人對二戰侵略的史實依然不肯正視、依然想粉飾一番,這怎不讓亞洲各國對日本道歉的誠意有懷疑呢?亞洲各國人民怎麼會願意跟日本共同紀念昨天這個重要日子呢?

當然,不肯面對歷史的不僅是日本政府,北京政府同樣未能正視抗日戰爭的歷史。八年抗戰勝利靠的當然是無數中國軍民的堅忍及無私犧牲,但在領導抗日戰爭方面,當時的國民政府的功勞固然不容抹煞,國民政府的軍隊更是抵抗日軍侵略的主力;偏偏北京政府卻不肯接受這個事實,只是片面強調中共的功勞,甚至把中共說成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甚至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實施的正確的戰略領導,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像這種只顧為自己臉上貼金而歪曲歷史、罔顧事實的做法,怎能讓人心服、怎能協助海峽兩岸以至海內外中國人面對歷史、怎能促使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紀念抗戰勝利這個日子呢?
德國前總理舒密特(HelmutSchmidt)一九七七年到位於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憑弔的時候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我們來到奧斯威辛是為了提醒自己及其他人,忘記過去是不會有未來的。」(WehavecometoAuschwitztoremindourselvesandothersthatwithoutawarenessofthepast,thereisnoroadtothefuture.)要是亞洲各主要國家特別是日本不肯正視歷史、不肯面對侵略的史實,又或是為了一時的政治利益而歪曲歷史,那亞洲各國將不可能像歐洲國家般有真正的和解、那二次大戰的歷史將會成為一處永不癒合的傷口,造成不斷的困擾、造成不絕的糾紛及衝突。這對亞洲各國人民有甚麼好處呢?這樣的發展怎麼可能確保持久的和平及穩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