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今天,日本一億國民俯伏在地上,細心聆聽「玉音」,即是裕仁天皇宣讀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廣播。那時,日本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還不過是十歲孩子,他在山區鄉間聽廣播,聽到裕仁的聲音說,現在他們必須「忍受無法忍受的痛苦」,放下武器。那一刻,大江和不少日本人才驚覺,原來天皇也是凡人,也是有講東京音的人。
大江后來憶述說:「大人們圍坐在收音機四周,哭着。孩子們集合在外面積滿灰塵路上,低聲說出他們心中的疑惑。最令我們困惑和失望的,是天皇居然用人的聲音說話……」
「天皇居然用人聲說話」
原來天皇是凡人,但當然日本人當時也不曾了解到,天皇也是罪人。戰後超過半個世紀,西方史學界對裕仁在二次大戰中的角色,基本上都是一套既定觀點,即是裕仁在憲政體制下,被一眾軍閥所脅持,所以被迫作出違反了他的意願的決定,包括侵華及對美英宣戰。
哈佛大學出身的學者畢克斯(HerbertPix)卻窮畢生之力,寫成一部獲得普立茲獎的七百頁巨著《裕仁天皇》(HirohitoandtheMakingofModernJapan),完全推翻了「裕仁是傀儡」這種論調。
他指出,一九四六年暮春,日本國內外出現巨大壓力,要以戰犯罪起訴裕仁,一旦起訴,裕仁在一九四一年任命東條英機為首相,以及對美英宣戰而面對戰犯審判。但四六年三月十八日起的三個星期內,裕仁在皇宮地底的水泥碉堡內,五次作出陳述,堅稱自一九二八年以後,他是超脫於政治之上,甚至說他極力避免戰爭。但戰爭最終仍爆發的原因,是由於憲政體制,無法不批准東條英機的決定。
逐步登上戰爭最高負責人
但書中最嚴厲的批評,是指自一九三七年底起,裕仁逐步登上戰爭實際最高負責人的位置,他在每一個階段中都有扮上了重要角色,並在一九四一年偷襲珍珠港時期達到最高峯。裕仁逃避對歷時十四年的日軍侵略各地行動的責任,畢克斯說這是因為裕仁深信自己是擁有神聖天命的君主,亦是日本國家不能或缺的元素,「其自欺的程度遠勝於欺人」。
偏偏裕仁的自欺欺人,不肯承認戰爭的責任,在今天的日本不乏後來者。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