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文件建議 合併專科<br>公立醫院病床比例失衡

討論文件建議 合併專科
公立醫院病床比例失衡

【本報訊】本港現時有四十一間公立醫院,但各區病床與人口比例嚴重不均,灣仔、黃大仙及油尖旺的病床與人口比例最高,屯門、元朗則最低;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任燕珍認為,未來醫療資源會隨人口西移到大嶼山及元朗,舊區醫院須作出調整服務,醫管局應該「嚴峻地去改」,包括合併專科,但強調「不會有醫院執笠」。 記者:梁洵瑜

根據該委員會早前發表的「創設健康未來」討論文件,提及本港病床與人口比例不均,若連同私家醫院病床計算,有區域如灣仔區每一千人口有超過十張病床,油尖旺區每一千人有七至八張、但屯門每一千人只約有兩張病床,元朗區更只有一張。

要「好嚴峻咁去改」

該委員會第二層醫療工作小組主席任燕珍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未來因為人口遷移到新界西及大嶼山,將要動用不少資源,舊區人口少的醫院需要重整服務,調整專科。她指出,並非每間醫院都有全面專科服務,醫院除必須提供內科、骨科及外科外,「其他科未必每間醫院都要有。」
她認為,醫管局現時應盡快檢討各院各專科需求,如兒科、婦科及腦外科的病人數目,要「好嚴峻咁去改,如果需求少可以同隔籬區合併,只要隔籬區有就得」;並要因應區域特性及需求調節服務,如油尖旺區有多間醫院,可考慮一些醫院集中用作照顧老人。
她強調,「不會有醫院執笠,要拆一間醫院好難」,但未來應只有三間醫院,包括港大的瑪麗醫院、中大的威爾斯親王院及伊利沙伯醫院作為尖端醫療中心,提供骨髓移植及燒傷等尖端科技的治療,其他醫院只作為第二層服務,提供外科、內科和骨科等。
未來人口老化住院服務會暴升,而現時病人住院時間已很短,故鼓勵慈善團體提供「短期住院」服務,讓中風或心臟病病人到這些地方療養康復,可減少病人對醫管局的急症病床及康復病床需求。
對於醫管局要調整專科服務,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鄭家富贊成要大力重整服務,但須先行打破各聯網各自為政的山頭主義,打破隔閡才可讓資源用於有需要地方,避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