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 資金戀棧香港

人民幣升值 資金戀棧香港

陳友正 財務學博士、特許財務分析員

過去兩、三年,市場不時傳出人民幣將升值的「謠言」。外資熱錢大舉流入香港金融體系,使本地的融資成本低企在荒謬的水平。超低的利息,使各種資產價格大幅上升,市民的財富效應,也使本地經濟的「基本因素」持續改善,市面一片繁華。
終於,謠言變為事實,人民銀行宣布改革滙率政策,人民幣滙價上升2%。顯而易見,這是中國「以進為退」的策略,面對歐美針對人民幣幣值過低的政治壓力,自行象徵性地升值,暫時紓解了國際的施壓。然而,這緩兵之計,未有解決人民幣滙率的問題。歐美投資者普遍認為人民幣只是剛剛啟動升值的步伐,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及中國相關的資產,仍會是投資市場的熱點。

資金未撤出香港

由於香港是最方便投資中國資產的地方(包括港元自由兌換及中資股份買賣活躍的股市),未來兩年,本港應仍受惠於資金流入,熱錢一日戀棧不去,香港經濟亦會處於水漲船高的優勢。
人民幣升值以前,投資者(包括各地的對沖基金)的焦點,是把外幣轉換為港元,存放在銀行系統作為人民幣遠期不交收合約(Non-deliverableForwards,或NDF)的保證金。遠期不交收合約,通常是投資者投機發展中國家貨幣可能大幅貶值的場外衍生工具。當年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國貨幣大幅波動前,亦見有活躍的遠期不交收合約交易。不過,這次是投機人民幣升值而非貶值,在金融市場上,是非常罕見的例子。
基本上,遠期外滙合約是買賣雙方就某未來日期的滙價對賭。遠期不交收合約市場,是賭博人民幣會否忽然大幅升值。然而,升值周期若非突變而是在較長時間(如兩、三年)內漸漸升值,則不交收合約的成本可能十分高昂,投機者的意欲,也可能隨之降溫。

市場吸引力更大

人民幣微升後,資金未有撤出香港,但也未有新的資金湧入。大概原來的投資者還得消化人民幣滙率機制改變的影響。筆者認為,投資市場將陸續消化人民幣「漸變」的發展。市場的注視,亦將由不交收合約,轉移至中國資產,包括國企股的投資。
中國宏觀經濟,出口佔GDP一半以上,滙率突變的風險甚大。萬一製造業受到嚴重打擊,國內經濟的不明朗性將大大增加。另方面,美國及其他貿易夥伴,必然持續對中國施壓。人民幣在政治拉鋸中,一步步升值,使中國經濟在可得到空間,平順地轉型。
中國經濟結構的兩大特點,是國民收入差距巨大(且愈來愈增大),及國內消費市場尚待開發。近年,國內消費(包括零售)市場,以每年約15%的幅度增長。但服務業仍只佔GDP四分一左右,和已發展地區(包括香港)的四分三,仍有巨大的差別。從另一角度看,中國鼓勵國內消費,陸續開放市場,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比人民幣大幅升值,更加難以抗拒。

需考慮持盈保泰

投資考慮,從前是基金愛股的製造業,將面對愈來愈大的挑戰。要保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策略上應大力開拓國內的銷售市場。「人民幣收入」,將是喚醒投資者的魔法。
要部署人民幣升值期的投資策略,須認清升值周期中市場的起伏,保持頭腦清醒。以港股為例,從第二季的一萬三千五百點起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點的升幅。人民幣宣布升值前,市場上已有未卜先知的投資者,大舉入市。股市樓市升至高位,而主宰「經濟基本因素」的資金未見上升,穩健的投資者,可能需考慮持盈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