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較早前,有人提出要將本港飲食業「規格化」,要求廚師考取證書。此舉明顯對一些先前或現正就讀某些職業培訓學校的人較有利,而對於一些可能較少受教育,卻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廚師卻極不利,因此,此舉或會令人誤會有偏袒某些組織或某些群體之嫌。不過事件後來似乎不了了之。
現時香港的情況很清楚。香港頗倚賴旅遊及飲食業去製造大量就業機會。而隨着中央開放「個人遊」,以及中國經濟繼續改革開放的因素,香港的旅遊、飲食業,的確能製造很多商機,替香港賺錢,支持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所以,令飲食業繼續發展,對香港經濟確有幫助。
文首談及有關「廚師證書」的建議,在某程度上可能與之有關。(筆者並不知道誰人作出此建議,或其真正意圖為何。)但這個建議似乎忽視了飲食業的一個特性,就是「師徒關係」,這並非香港的特有現象。
在日本,同樣有很多年輕人,很早便登門請求拜師,在一些著名食府或酒店內的名廚手下受教,多年後才會晉升為正式廚師,或「另起爐灶」。對這行業來說,學歷並不重要,反而是跟隨名師多年,盡得真傳這點,才最關鍵。任何有可能破壞這種傳統的政策,都可能弄巧反拙。
那麼,香港可以用甚麼方法推動飲食業更上一層樓?
筆者旅居北加州時,發現當地電視台的飲食頻道(FoodChannel)對推動飲食業不遺餘力,這些頻道經常轉播美國不同地方的比賽(譬如美國一些城市會有一年一度的燒烤肉比賽,或者主婦做「家庭蛋糕」比賽,或者賭城的高級蛋糕比賽等)。甚至自己掏腰包,與一些團體合辦飲食比賽等。
當然,飲食頻道是全球性的,所以會有足夠的廣告及要付款的觀眾去支持營運。但香港只是一個城市,而中國內地的發展又未必對此有龐大需求,那麼,可以怎辦呢?
筆者建議,有關當局,可以每年撥出小量款項,與一些電子傳媒合作,多辦飲食比賽,並且配合一些旅遊主題,策劃相應的活動等;這些活動在美國非常普遍。而且,為了鼓勵多參與,亦可劃分「高級食府組」、「大眾化組」、「家庭組」等,讓參賽者從不同價錢的材料中,發揮創意。
美國也有這方面的成功例子,有關當局可多多參考。勝出者除了獲取一點獎金或獎品外,更可以增加知名度,或替所屬食府宣傳,應該有足夠誘因參加。
既然香港有「廣告大獎」,為甚麼不能按季節舉行「飲食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