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通過批出油站用地,引入兩間新油公司加強燃油市場競爭,令本港市面的油公司數目增至七間,但並未能改變油公司集體加價的經營模式。兩間新油公司在今年至今緊隨其他「老大哥」先後加價八次,而油價亦與其他油公司幾乎一樣。有學者認為本港燃油市場仍然屬寡頭壟斷,難以出現減價戰,令駕駛人士得益。 記者:麥志榮
地政總署於去年透過公開招標,分別向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國石油(香港)有限公司各批出五幅油站用地,中石化在麥當奴道及堅尼地道的油站,及中國石油在薄扶林道及大坑的油站,自去年尾起已先後啟用,令本港在市面上有油站的油公司數目增至七間。
七公司油價幾乎一樣
但據統計處調查市面燃油零售價的資料顯示,七間油公司的無鉛汽油,由今年初至六月共加價七次,減價只有一次,半年內每公升無鉛汽油的平均零售價,共加了七角八仙,而且七間公司,包括中石化及中國石油,每次都集體加價,各公司加價時間差距,最長相距十二天,最短只差三天。
成本高短期難見減價
七間油公司更在本月一日起先後第八次加價,其中中石化在本月三日加價,中國石油在本月八日加價,兩公司的無鉛汽油每公升加約一角八仙,加幅與其他油公司大致相同。
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該公司的油價確與其他油公司差不多,因為這是市價,他們在本港的市場佔有率仍很低,目前只是按照自己的市場策略經營。
浸會大學香港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周全浩指出,兩間內地油公司用高價擊敗本港油公司奪得油站用地,經營成本會較高,最佳的經營策略自然是緊貼其他「老大哥」的價格,加上兩間內地油公司亦未必志在本港市場,短期內出現減價戰的機會很微。
新公司油站少影響微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本港的燃油市場仍屬寡頭壟斷,新油公司的油站數目太少,位置太偏,就算減價都未必能吸引大量司機改用,除非可以在同一地點有多家油公司同時設站,讓駕駛人士選擇,否則很難改變集體加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