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重視教育,尊敬讀書人,而香港的超級富豪近來就流行捐一大筆錢給本地大學,例如李嘉誠捐了10億給港大;霍英東也不甘後人,捐了8億給科大;其他院校相信要急起直追了。
不過要追也不容易,8大院校之中,歷史較短、名氣較低的大學一向在師資、招生以至財政方面都面對不少的問題,好像公開大學就預計本學年會出現多達950萬元赤字,因此打算裁減幾十名教職員以削減開支。
任何一家機構滅赤的方法不外乎開源和節流,公大在籌款開源方面未見出色,而節流方面呢,更被揭發裁員有「肥上瘦下」之嫌,事關公大14名高級職員的全年薪津加起來超過3600萬元,其中校長就達405萬,高過曾特首292萬元年薪約39%!只略低於最高薪的理大校長的432萬元,不過後者其中有210萬津貼不是由公帑支付,而是由校董會亦即私人捐款來支付。
富豪捐獻未普及
公大是由公開進修學院升格而來,雖然有接受政府撥款,但辦學屬自負盈虧,因此教職員薪酬不受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監管,才有公大校長薪津高過港大、中大和科大的怪現象。
但公大的名氣和學術水平不高,由如此高薪的校長來「呻窮」,相信也難取得「同情分」。要解決這種矛盾,公大應學習歐美的私立大學,將校長薪酬同籌款的成績掛鈎,做得好更可推而廣之,但校長的人選大概應該改為企業管理的專才,而不是著名的學者。
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主要大學的校長人選都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要找在學術上有卓越成就的華人學者,不論國籍,但最好得過諾目爾獎一類的殊榮。
本來,如果校長的任務是提高本港大學的知名度和學術水平,這倒也無可厚非。不過學術成就高,並不代表行政能力強,更不一定能為大學籌到巨款,因此歐美的大學就鮮有請諾獎得主「擔大旗」的,反而將軍和政客倒不少,美國前總統、戰時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和前港督彭定康都是好例子。
近年港府不斷削減大學經費,籌款就成了校長的主要任務,而政府成立的10億元「配對基金」,每家大學最多可獲2.5億元配對資助,港大、科大今年已超標,中大相信也不難達標,剩下2.5億就要由其餘4間去爭。
難怪理大校長都自嘲自己已淪為「乞兒」,富豪碰到都會「兜路行」,真是難為了堂堂最高學府的首領,皆因本港尚未形成西方富豪踴躍捐獻的風氣。
姚謙
時富泛德財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