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筆者與友人談起近日成為城中風波的富商捐款大學事件,大家都不其然深感奇怪,好好一宗捐款竟然引來如斯負面情緒。香港大學獲得10億捐款,無以為報,以醫學院命名回饋,合情合理。查實,學院冠名,虛名而焉,大學卻換來實質的研究經費,做福後人,校友們又何必扣上干預學術自由的帽子?如果校友們真是對母校有心,相反應該爭取大學提高運用10億元鉅款的透明度,避免在山頭林立的院系政治鬥爭中浪費了寶貴資源。
捐款變成商業策略
筆者與友人亦談到另一宗,由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向香港科技大學提出的8億元捐款。大家都認為與其說它是一宗捐款,倒不如說是一宗「交易」,因為霍先生指明8億捐款中有5億是用於科大在廣東南沙設立教研學院,協助霍先生有重大投資的南沙進行科技發展。筆者相信如果這項5億元南沙計劃拉倒,科大可能連那3億元也拿不到。所以,筆者稱之為「交易」──科大獲得捐款,南沙獲得學術機構協助發展科技,說是「交易」亦不為過。
別誤會,「交易」別無貶義,筆者並不反對這宗「交易」,富商捐款大學有自己的目的和動機,爭取有利條款,天公地道。富商看中大學的科研能力,以捐款的名義獲得大學的協助,推動自己有份投資地區的科技開發,乃是一種商業策略。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合作是否有助本地產業的發展。5億元投資在霍先生的南沙項目,人力資源主要來自內地,卻有納稅人支助的大學科研專才北上教路,本地產業和從業員未必可從中獲得直接受惠。所以,有關人士要仔細考慮清楚事情背後的理念,別讓納稅人胡里胡塗的津貼了私營企業仍然慒然不知。
助中小企與大學合作
筆者認為,香港發展科技的策略,可以參考這宗「交易」的模式──私營企業直接連上大學,免除所有低效率的中介機構,應用科技研究院、科學園、數碼港、生產力促進局等通通可以重組,或納入大學的與商界聯絡的部門。政府可以將省回的金錢用來鼓勵過往難獲大學青睞的中小型企業,與大學合作發展科技項目,例如好像配對基金一樣,中小型企業出一半,配對基金出一半,用以鼓勵大學和商界合作。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