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散盡 傷痕猶在

硝煙散盡 傷痕猶在

幾十年太平盛世,早已沖淡了香港抗戰時期的火藥與血腥味道,但隆隆炮火造成的傷痕,至今仍然隨處可見。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入侵香港留下的烙印,遍及港九新界,最能夠見證戰爭殘酷的,莫過於破落的炮台與碉堡。

城門碉堡閃電淪陷

在城門水塘以南孖指徑的山坡上,坐落着一堆頹圮的陣地,其中一幅牆上,日軍佔領的痕迹歷歷在目:「若林隊占領。」若林是率領步兵228聯隊夜襲城門的軍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日軍閃電般攻陷城門碉堡,若林就在堡壘的牆上刻上「若林隊占領」幾個字。
城門碉堡陣地建於一九三○年代中期,規模龐大,內設機槍堡、觀測台及四通八達的戰壕,是英軍醉酒灣防線的重要關口。醉酒灣防線西起荃灣,東至西貢,英軍原來的構思是希望這道防線可以守得住一星期,但駐守的皇家蘇格蘭兵團,數小時便捱不住,宣告撤退。

加軍頑抗500日兵亡

英軍節節敗退,很快就退到香港島,如今留下最多戰痕纍纍的軍事遺址,都集中在維多利亞港以南,位於筲箕灣的鯉魚門炮台就曾經發生過激烈血戰。鯉魚門炮台已改建成海防博物館,炮台本身在十九世紀末落成,最初是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堡壘設有十八間地下室,闢作士兵營房及彈藥庫等,還備有號稱當時世上最具威力的水底武器——布倫南魚雷發射站,但在日軍入侵時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日軍在對岸的魔鬼山發炮攻擊鯉魚門,並多次企圖登陸鯉魚門,都被守兵轟走,據說造成五百名日軍死亡。十二月十八日,日軍突襲太古船塢的油庫,濃煙瀰漫至兩哩以外的鯉魚門,遮蔽守軍視線,日軍得以登陸北角,並向鯉魚門進發。

牆上留彈痕

駐守鯉魚門的是加拿大皇家來福鎗團,日軍在當日晚上已攻破一號炮台,但加拿大士兵負嵎頑抗,二號炮台竟能守住五天!海防博物館保留了昔日的堡壘舊牆,牆上多處凹陷,就是當時日軍手榴彈造成的疤痕。

港島咽喉受制投降

迫使港督投降的關鍵,是黃泥涌峽的失守。黃泥涌峽位於港島正中央,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佔據了這裏,就可以控制整個港島的命脈。

最慘烈交鋒

日軍登陸港島後,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早上,乘濃霧的掩護殺入黃泥涌峽,因當時黃泥涌峽是通往港島南北的交通樞紐。負責扼守這個軍事要塞的二百三十名守軍主要來自加拿大兵團中的溫尼伯榴彈兵部隊,雙方爆發激戰,結果加拿大軍司令勞森准將戰死,黃泥涌峽被日軍佔領。雖然如此,據說日軍亦有六百人陣亡,成為香港保衛戰中最慘烈的一次交鋒。
在歷時十八天的抗戰中,熊熊的戰火,幾乎遍布港島每個角落。城門碉堡、鯉魚門炮台和黃泥涌峽的機槍堡,只是香港保衞戰中的幾條戰線。這些軍事遺迹時刻警示着新一代香港人,戰爭多麼可怕。

城門碉堡12月9日
城門碉堡遺址的牆上,刻着「若林隊占領」及臨時路標(圖)。

鯉魚門炮台12月13日
鯉魚門堡壘已改建為海防博物館。圖為中央炮台。

黃泥涌峽12月19日
黃泥涌峽公園紀念碑於1952年竪立,悼念55位在抗日戰爭死亡的聖約翰救傷隊員。

半島酒店
位於尖沙嘴的半島酒店戰時曾作臨時醫院。

黃泥涌峽
彈痕纍纍的黃泥涌峽,當年是港島的軍事重地。

香港大學
戰火摧殘整個香港,連香港大學也不能幸免。

鯉魚門
吃海鮮勝地鯉魚門當年曾發生激烈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