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工作甚忙,難得有機會參禪,剛定下心猿,便見遠處天台一條晾衣繩上,飄揚着一件胸圍和一條內褲,二者之間,掛着一本仍在淌水的禪書。哎,實在太過份了!我心裏一氣,告訴師父這事,換來的自然又是一頓教訓。
我覺得不值,埋怨起師父來。師父反問我為何生氣?
「那人太不尊重學問了,弄濕了禪書,好該立即用風筒吹乾,而不是掛在晾衣繩上,而且還要晾在胸圍和內褲之間。」
師父問:「如果晾衣繩上只有一部禪書,你會生氣嗎?」我答:「未必。」
師父又問:「那麼就是胸圍與內褲惹怒了你?」我想了想,答:「或許吧。」
師父再問:「但禪書只在胸圍與內褲之間,不是在胸圍與內褲之中?」我不厭其煩地答:「對啊,就是掛在胸圍與內褲之間,不是在之上之下,亦不是在之中。」
師父點頭:「既然如此,你生甚麼氣?」
我語塞。因為同樣的問題繞了一圈之後,好像有點不一樣了。
師父說:「人生無常,喜怒哀樂並沒有固定的先後次序,禪理偶然出現在胸圍與內褲之間時,你不但沒看見禪理,反而看見糾纏不清的因果,老是執着於胸圍與內褲,以為背後必定有人蓄意如是作,誓尋根源,最後找到甚麼?亦只有胸圍與內褲,禪理呢?始終掛在晾衣繩上,沒有掛到你的心上來!由此可知,晾書人的修行比你更高。」
我領受頓教訓,細味師父的話,懷抱漸釋不少。
的確,生活、事業與家庭的煩惱總是接踵而來,一不留神,幸福的事物便會夾在憂戚之間,匆匆掠過。而我們只懂來來回回找尋那些煩惱,好像是在解決問題,實則把煩惱一遍接一遍地重溫。
原來掛在胸圍與內褲之間的禪,並沒有掛在胸圍與內褲之間。(編按:麥兆輝續稿未到,是日由李樹昇暫代)
李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