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數位朋友不約而同地問起,為何市場忽然地有這麼多新窩輪上市?(筆者按:截至周三,本周已有81隻新窩輪於港交所上市)箇中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3點:
原因一:股市持續造好,投資者對產品需求殷切,發行新輪的數目亦因而增加,尤其是部份股份最近表現凌厲,市場上不少窩輪都變成價內,由於價內證內在值很高,因此每輪面值亦相對較高,所提供的有效槓桿也因而下降,發行商因此需要發行條款更貼近現價之新輪,以供投資者選擇。這樣做的原因,是投資者傾向喜歡選貼價輪作換馬對象。投資者可考慮由大價的價內輪,轉至較低價的貼價輪,不但能保持較高的有效槓桿,更重要是投資者可以於此過程中把部份已獲得的利潤鎖定,並減低所受的風險。
原因二:由於市場氣氛良好,受市場追捧的股份數目大增,例如近期表現不俗的中資國企股,其相關窩輪的成交大增,換句話說,市場對此類產品需求上升,作為產品提供者自然會因應市場需求,發行新輪以滿足市場需求。據統計,8月份放於窩輪市場上的資金,不但大幅增加(周四更達66億元),而且分布比5月份更闊更平衡(不再集中於恒指或大藍籌上)。由於投資者對窩輪的需求以及種類均大增,發行商又豈能讓客戶(投資者)溜走呢?
原因三:市場上發行商的數目不斷增加,為保持競爭力,每位發行商均希望於不同類型的產品上佔一席位。以交通銀行(3328)為例,由於港交所提早讓發行商發行以交銀掛鈎之窩輪,而每一個發行商都不欲落後其他市場競爭者,因此出現9輪齊發之現象。
其實,作為一個產品提供者,自然會因應市況而衡量該發行哪一種或多少新輪以供市場選擇。不過有一點值得留意,無論發行商發行多少窩輪,最後是否得到投資者的垂青並持有,則純粹由市場決定。因此發行商必須清楚了解市場所需,然後才決定該發行哪一條款、哪一類型的窩輪。
孫明哲
德銀投資產品部副總裁
孫明哲為德銀認股證及證監會持牌代表,德銀是德銀認股證之流動量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