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談財策:培育子女財政早安排

萬談財策:培育子女財政早安排

優質教育,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中最能終生受用的。雖然香港政府每年投放數百億元為適齡兒童提供9年免費教育,但不少中產父母仍然寧願每年付出3、4萬港元的學費,讓子女就讀直資名校,以便獲享更好的栽培。

養育一個孩子,由出生至大學畢業,到底要花多少錢?費用原來可以十分驚人──保守估計可達200萬港元;如讓子女入讀國際學校並赴笈海外大學,更要花上逾700萬港元。
現時在香港要完成3年大學課程,學費高逾13萬港元,加上約12萬港元的基本生活費,合計25萬港元。初為人父母者須注意,若加入每年3%的通脹率考慮,18年後便升至43萬港元。如果大學學制真的由3年改為4年,開支將會更龐大。
再者,近年愈來愈多內地的優異生爭入本地大學,學位競爭將更趨激烈,若父母能在子女年紀仍小時儲備充足的教育經費,即使子女未能在本港入讀理想的學府,亦可選擇到海外升學。
父母若欲於18年後送子女到美國攻讀大學,連生活費在內,每年平均要花近5.2萬美元,完成4年大學課程,便要花近21萬美元。若入讀質素較佳的學府,支出將會更龐大(見大表)。同時,根據紀錄,大學學費的增幅往往大於通脹率,父母宜預早作好準備。

愈早儲蓄愈輕鬆
如果你認為可以等孩子入讀小學、甚至中學才開始籌措這筆教育經費,便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愈早計劃,每月所需的儲蓄額便愈低。
以入讀美國哈佛大學為例,不包括生活費,現時完成學士課程的費用約為73萬港元。假設通脹率為3%,18年後學費則增至124萬港元。若以此金額為儲蓄目標,由子女出生時便開始儲蓄,以每年平均7%的投資回報計,每月儲備3000港元便已足夠;若待子女上小學時才開始儲蓄,便要5000港元;上中學才開始,更要月供近1.2萬港元才能達致目標。
假若父母由孩子出生時開始每月儲蓄2500港元,以每年投資回報率7%計算,18年後可取回約100萬港元作教育經費。當然,如果有意讓孩子留學外國,則要雙倍的儲蓄金額(見細表)。
儲蓄教育基金的方法,可因應個人能承受的風險程度而定。最保守的方法是開立銀行的零存整付戶口,不過,在持續低息的環境下,3年期的定存供款計劃,年息也不過是2%左右,回報或不能抵銷通脹。

教育保險附保障
沒有投資經驗、但又希望得到較高回報的父母,可以考慮一些教育基金保險儲蓄計劃。這些計劃供款年期最短只需約6年,保障年期分為多種,如9年及12年等可供選擇,除了每年會發放現金紅利外,期滿更可一筆過提取現金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
這類計劃通常附帶保險成份,萬一父母於受保期間遭遇經濟困難甚或不測,餘下供款會由保險公司代支,以確保子女有足夠費用升學。
MLC萬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