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學成功」存疑 - 陶傑

「母語教學成功」存疑 - 陶傑

會考放榜,當局趁機為「母語教學」政治造勢,聲稱中文中學的畢業生,三年來「各科成績進步」,其中以中文中學會考生的英文卷及格率,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三點三。
中文中學會考生各科成績如何「進步」?不過憑一些科目成績統計數字的增長,但這些數字不足以證明「母語教學成功」。
第一,會考的成績,以「拉曲線」(不是隆胸,而是所謂拉Curve)式的「比例代表制」決定。也就是說,每科的成績沒有年年統一的「及格標準線」,視乎全體考生的平均水準上下調節。例如,英文科去年以四十分為及格,前年可以是三十八分,大前年可以是四十二分,優異和及格的成績各有比例配額,不管全體會考生的成績如何低落,總會有百分之若干的考生得A,如此類推,這是第一個變數。

其次,考題內容之深淺程度,今年可以跟去年不同,也可以跟二十年前不一樣。中英數理化史地等科,哪一門試卷比去年深了,哪一門試卷比一九九六年的同一科淺了,除非把十年來中英文中學各科試題全部大公開,供考試專家和學者深入評閱,辨明程度,否則所謂「今年各科成績比去年進步」之說,即使有表面及格率數據為證,也完全可以是自吹自擂的水份,何況中文中學的英文試卷,C級成績等同英中同卷的E,已經把母語教學貶為二等。
舉一個例:香港大學每年都有大學生畢業,每一院系當然也有一定數量的一級榮譽畢業生。單憑二○○五年文理學院的一級榮譽畢業生數目,比一九七五年的一級榮譽畢業生多,能不能成為「港大學術水準高於三十年前」的佐證?如果可以,那麼為甚麼港大有所謂「佳釀年份」(VintageYear)之稱,以一九七三年畢業自命優越?
因為一九七三年的畢業生水準,有其他影響的變數誘因;如學生運動的國際化,所謂保釣意識的高漲,「認中關社」的政治氣氛,培養了學術成績之外的領袖人才,這些因素,與分數不同,都無法量化。
只憑科目的合格率增長數字就指「母語教育成功」,如同只憑大陸每年經濟增長百分之九,就認定是「年年繁榮」一樣。數字有沒有水份?如果數字的升降是唯一的標準,又何須「宏觀調控」,何來「經濟過熱」?教育當局承襲「董七年」的「母語教育」,求勝心切,這一點令人同情,不過,如果把香港人當儍仔來唬,憑一堆數字偷天換日,是自己成了儍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