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服務公司正研究是否更改恒指和國企指數成份股。早前亦有證券商發表報告,研究有哪些股份可能會被納入指數、哪些或會被剔出。當然,這些只是預測,未必一定與結果脗合,但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已是一些很寶貴的資訊。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能夠愈早取得愈多資訊,便能愈快制訂合適的投資策略,獲利機會亦會大些。在資訊不流通的地方,擁有與非擁有資訊者的競爭是不公平的,所以投資者會千方百計獲取獨家資訊。
一些學術研究顯示,資訊的流入是不能預測的和隨機的,因此會造成股價的波動。但現實又是否真的不能預測資訊的到來呢?
以更改指數成份股為例,究竟會在哪天開會檢討,公眾是知道的,只不過事前不知道會否更改指數的成份及更改哪些股份。但報章翌日會報道有關指數檢討的決定,而這個會後報告,極可能是影響股價的資訊。我們不能預知資訊的內容,但卻知道其發生的時間,因此只要作出準確的預測,便能作出理性的投資決定。
以國企指數為例,交行(3328)、中芯(981)及網通(906)均有機會被納入為成份股。如果是真的話,對於這些股價的影響會是正面。
我們先要判斷上述資訊的準確性有多高,然後在公布之前作出買賣,這樣才能獲取最大利潤。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