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萬里長城,近年遭受天然及人為破壞,部份地段的殘破缺損情況日趨嚴重。有「天下第一關」美譽的河北山海關,就因日久失修,再加上近日連場暴雨,部份城牆牆身前日突然倒塌,幸未有造成人命傷亡。
發生坍塌的一段城牆,位於山海關關城東牆牧營樓北側,外牆牆身脫落後,露出了內層的黃土。而倒塌下來的城牆磚、黃土呈傾斜狀堆積在緊鄰城牆下的商舖。
暴雨後牆磚傾瀉而下
目擊者表示,事發於前日上午七時許,城牆上的牆磚突然剝落,其後坍塌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大塊大塊的牆磚傾瀉而下,將城牆腳下擺放着的數張椅子砸爛,幸經過該處的路人及時躲開,未有造成傷亡。
據了解,這段城牆三十年前進行過一次修復工程後,再未有做過任何修繕,疑因日久失修,再加上近日連場暴雨,令城牆倒塌。
山海關政府和文物部門已封閉發生坍塌的現場,並撤走附近的商舖。當局正準備對山海關整段城牆遺址進行檢查,並邀請有關文物專家,制訂修復加固工程的方案。
山海關長城在中共建政後曾遭受多次人為破壞和自然損壞。其中,在文化大革命後期,長城沿線一些農民在極左思想支配下,以平整土地為名,刮起公開扒毀長城之風。一九七六年,受唐山地震波及,「天下第一關」箭樓牆體多處開裂、傾斜,東北角、東南角嚴重下沉,部份磚瓦、脊獸、榫卯脫落。
國家文物局因此撥款四萬元,於一九七七年四月初動工,對箭樓進行加固修補,並拆除二樓東面牆體,按原貌重修。自此之後,山海關長城未再進行大型修繕。
河北政府稱無錢修繕
河北省境內擁有二千多公里長城,約佔長城總長的三分一,但保護和修繕問題長期受到詬病,戰國時期修建的燕南長城已消失殆盡。去年中,張家口市宣化區一段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長城,亦因為日久失修,以及遭受風雨侵蝕,發生多次嚴重坍塌,導致城牆遺址滿目瘡痍。事發後,有農民向傳媒投訴指,每逢下雨,城牆都會發生牆體坍塌。
文物部門亦曾數度就長城的損毀情況,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市政府竟答覆,因經費不足等各種原因,目前尚未具備修繕城牆的能力。
河北《燕趙都市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