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十字路口上的新加坡 - 何洋

蘋論:十字路口上的新加坡 - 何洋

剛過去的星期二是新加坡建國四十周年的日子。新加坡獨立後的首要任務,是要尋找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之路。
領導人李光耀當時似乎意識到,假若新加坡的企業不用面對外國同行的競爭,新加坡的大門不對外來的資金敞開,新加坡的發展空間將會極為有限。因此,他最終為新加坡選擇了一條依靠外貿推動經濟增長的外向型發展之路。
這條發展途徑的選擇看似容易,其實不然。二戰後,不少發展中國家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去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他們都採取了一系列違反市場原則的政策發展經濟,結果這些國家多年下來不但未能獲得可觀的發展,反要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四十年後的今天回過頭來看,歷史證明新加坡當時的決定正確。國內生產總值由建國時的八十九億坡元,躍升至去年的一千八百○五億坡元。
問題是在全球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的今天,特別是像中國那樣的發展大國的崛起,新加坡不得不對這些新的挑戰作出回應。
新加坡向來給人的印象是政府對民眾的管制比較多,政府在經濟事務上所擔當的角色也比較吃重,這令新加坡的經濟缺乏靈活性,國民也一般地欠缺冒險精神。可是這些因素卻恰好是要在今天全球經濟環境內掙得生存席位所不可少的。
因此以李顯龍為首的新一代領導人,現時的處境就和李光耀在四十年前碰上的一樣,要為新加坡的未來路向作出選擇。
從放寬口香糖的進口乃至去年的開放賭禁,在在看出新加坡新一代的領導正在逐步放開對民眾的控制,逐步解除有礙各行各業發展的管制。這些政策上的變化,反映的是新加坡將會逐步與香港看齊,讓個人和市場獲得較以往更大的發展空間。
假若我的判斷沒錯,四十年後再回顧新加坡今天所選的發展道路,歷史應該會再次證明他們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