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患者不求診 正確如廁坐姿助改善<br>便秘影響社交令人焦慮

半數患者不求診 正確如廁坐姿助改善
便秘影響社交令人焦慮

【本報訊】本港現有一百萬人每日備受便秘(constipation)困擾。香港大學醫學院指,便秘患者因經常擔心「無物可出」,其出現憂鬱及焦慮的情況較沒有便秘問題者嚴重,而半數患者更不會求診治理,只會自行設法解決問題。有內科醫生稱,便秘患者應學好如廁的正確坐姿,如挺直上身並向前傾、將雙腿輕微墊高,均有助紓緩便秘。此外,港大醫學院製作了全球首份診斷便秘的中文版問卷,讓華人可自行評估有否便秘。 記者:馮永堅

港大醫學院今年以問卷訪問了八十名便秘患者,以了解便秘會否降低他們的生活質素。研究結果顯示,便秘患者的焦慮及憂鬱指數,分別為三十四及三十二,兩者較沒有便秘人士的二十六為高(焦慮及憂鬱指數以二十六為分水嶺,二十六或以下代表沒有問題)。
研究又發現,半數便秘患者自己找方法解決問題,部份因不能根治而影響了社交及健康等生活質素。

服用瀉藥治標不治本

該院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胡興正昨在記者會稱,便秘症狀包括每周排便少於三次、有便意但不能大便、排便要用力及排不清等。逾九成病人因功能問題出現便秘,如大腸運動緩慢及肛門阻塞等;其他成因包括腸癌、中風及藥物引起等。
秘便患者年齡不分界限,由初生嬰兒至九十歲的長者,均可能便秘。胡興正說,便秘雖不會致命,但其所帶來的困擾,或會提高患者的焦慮或憂鬱程度。「曾經有個三十幾歲女病人便秘咗十年,佢愈屙唔到就愈驚,嚴重到以為自己患咗腸癌。」胡興正指,不少便秘患者往往因不懂找醫生醫治便秘,而產生焦慮或憂鬱。
胡興正又稱,半數便秘患者愛自行找方法醫治,如服用瀉藥,但這方法治標不治本。他建議市民應改變西式多肉少菜的飲食習慣,還要學習正確的如廁坐姿,如廁時要挺直上身並向前傾、雙腿要輕微墊高五至六吋、避免使用踎廁,這可令直腸角度最有利排便。

如廁宜收縮腹部肌肉

除要改善如廁姿勢,排便時其實也有小秘訣。如廁時最好收縮腹部肌肉,令糞便由直腸移向肛門,然後放鬆肛門肌肉,糞便就會自然排出,整個過程毋須過份用力。
鑑於現時沒有適用於為華人診斷便秘的指標,港大醫學院製作了首份診斷華人便秘的中文版問卷,市民只需回答六條問題,若總分逾五分,即可能患上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