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集資潮過後才撤退

英之見:集資潮過後才撤退

謠言原來是再次挾倉的前奏,不過經歷了一次狼來了之後,下次開大開細,未必同一路數。金融市場好玩之處,是形勢千變萬化,次次演繹都要隨機應變。
突破了高位,外圍走勢又強,現在惟有順勢看好。長息上升油價高企,都阻擋不了投資者的熱情,看來惟有股票供應大增,才可以令股市降溫。目前仍在業績期之中,暫時不虞集資潮再起,稍後便要小心,以過往的經驗,通常出現了集資活動之後才認真撤退也不遲。
殺入國內做零售,是不少上市公司的發展方向,剛剛見了一間公司,亦有這個打算。令筆者欣賞之處,是定位及經營模式的理念都十分清晰,並不是一塌胡塗隨便向北望。
一位朋友有這方面的經驗,而成為一個長期看淡這個概念的淡友。國內市場雖然大,競爭異常激烈,就算建立了品牌,利潤亦十分微薄。最佳例子莫如啤酒市場,不錯有龍頭品牌,卻未能建立足夠的經濟規模去圖利,反而被二三線對手苦纏。技術又已成熟,不易有殺着突圍,而這個局面,可能會相當之長,行業整合及自然淘汰,其實都要時間。

北上發展宜取低風險模式

因此就算北上,亦應該考慮風險較低的模式,否則資源投入和回報未必成比例,甚至把心一橫,留在香港做市場第二位,效果可能更好。
一個雄心勃勃,一個冷眼旁觀,意見分歧十分正常,風險取向是決定性因素,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經驗令筆者反思分析員的角色,其實職責只是評論,經驗累積不外是從觀察所得,實際上沒有親力親為的經驗,筆者自己做這盤資產管理的小生意,也要叫苦連天,正是何德何能。
因此奉勸上市公司,不用太着緊投資者的看法,當中強求增長點是最常見的謬誤。擇善固執應做就做,理念不同,頂多不買閣下的股票,但有麝自然香,交出業績自有知音。聽從投資者的意見,很容易變成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因為這些正是金融業的本質,但好股票卻需要實業支持。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