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經「塑化」減低驚嚇度

標本經「塑化」減低驚嚇度

新人體奧妙展展出的真人屍體及器官標本,均經「塑化」處理,不需長期依靠防腐劑也可在室溫下保存,更不會發出令人討厭的氣味,讓這些真人標本看似塑膠公仔,令驚嚇度稍稍減低。
新人體奧妙展籌委會發言人表示,塑化技術(plastination)開創於一九七八年,本來源自化學工業,即生產塑膠材料時由單體聚合形成多體所涉及的化學製造過程。這技術引用在生物醫學上,則是將生物組織內的水份,經由「脫水置換」程序,由可聚合的矽膠(silicone)、環氧樹脂(epoxy)、聚脂(polyester)等等可固化的聚合膠水(curablepolymers)來取代,再經過固化後形成乾燥、無味且耐放的標本。

塑化也應用於食物樣本

籌委會指出,製作大型的塑化標本還需要大型儀器設備,以及龐大的財力及人力,故市面上大型而大量的塑化製作極少;有興趣可瀏覽國際塑化學會的網址: http://www.kfunigraz.ac.at/anawww/plast/index.htm。資料顯示,塑化也應用於日常的產品,例如日本餐廳看見的食物樣本。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