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對病人創傷性較小的微創手術在本港大行其道,醫院管理局的研究顯示,微創手術用於急症手術的數目連年上升,五年間的升幅達一倍多。接受微創手術病人的死亡率較傳統剖腹手術為低,住院時間也較短,其中接受微創手術的急性膽囊炎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只是七天,較傳統剖腹手術縮短約一周。 記者:陳倩雯
醫管局中央審計組及港大外科學系分析了一九九八至二○○二年期間,本港十四間設有急症室的公立醫院使用微創手術進行處理急性盲腸炎、急性膽囊炎及穿孔性胃潰瘍的情況。結果顯示,以微創手術處理上述三種病症的比例逐年遞增,其中以此手術切除盲腸的比例,由九八年的兩成增至○二年的五成三,升幅達一點七倍。此手術切除膽囊的比例也由三成增至六成;穿孔性胃潰瘍就由一成半增至三成三。
非所有病人適合
研究又發現,病人接受微創手術的死亡率較傳統剖腹手術低,當中以穿孔性胃潰瘍手術的改善情況最為顯著,接受微創手術的平均死亡率為百分之三點三,較剖腹手術的一成三明顯大幅減少。病人的住院日數也得以減少,接受微創手術切除膽囊及修補胃部穿孔位置的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只是七天多,但若接受剖腹手術則要留院約十二天。
負責研究的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外科高級醫生林志明稱,本港以微創手術應用於急症病人的情況較外國普遍,原因是此手術的技術要求較傳統剖腹手術為高,「好多急症都係夜晚先發生,外國地方咁大,有經驗嘅醫生未必肯返醫院做手術。」相反本港的地理環境則造就了此手術的流行。
他指出,微創手術對病人造成的傷口較小,故康復情況較理想,縮短了住院時間。但不是所有病人適合接受此手術,如心肺功能較差的長者,以及過去曾多次進行剖腹手術的病人,原因是其腹部組織可能因黏連而難以辨認,影響此手術的成功率。
因此,部份病人即使正在接受微創手術,也要立即轉而接受剖腹手術。接受切除盲腸及修補胃部微創手術的病人,須轉換手術方法的約佔兩成;切除膽囊手術者則有三成三人最後需剖腹。林志明解釋,進行此手術有一定困難,「微創手術係將啲儀器伸入去身體,醫生摸唔到啲組織,冇手感;加上淨係睇電視影像,有時會認唔到啲組織。」
可減低醫療成本
但林志明強調隨着微創手術的應用愈來愈多,醫生的技巧愈趨成熟,現時大部份公立醫院都以此手術作為治療病人的優先考慮,相信最終可減低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