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可買賣人民幣期滙及掉期<br>中國開放遠期匯市

外資可買賣人民幣期滙及掉期
中國開放遠期匯市

隨着人民幣滙率機制作出調整,中國內地對沖滙率波動風險的本土遠期市場,隨即正式開放予外資行參與,標誌着人民幣遠期滙市走向市場化。

【本報訊】人民銀行昨晚公布《關於擴大外滙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滙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問題通知》(下稱通知),已經持有人民幣即期結售滙業務(即現貨)及衍生交易業務資格的銀行,包括外資銀行,只需透過向外管局備案方式,經受理並下達通知書後,便可參與內地的人民幣遠期市場交易。獲准辦理有關業務6個月或以上的銀行,可再以相類備案方式辦理掉期業務(1年期限以上的貨幣互換交易稱為掉期),通知自公布起即日施行。

海內外期滙價將貼近

財資市場人士說,自擴大人民幣遠期市場的消息傳出後,內地的人民幣遠期交易合約折讓價,已逐步擴闊,與本港的不交收遠期價格水平接近,相信日後本土及離岸市場的人民幣遠期滙價,會趨向貼近一致。1年人民幣不交收遠期滙價,昨在每美元兌7.81至7.82之間徘徊,折讓價約為3000點子。人行公布今日人民幣的中間交易價,為每美元兌8.1070人民幣,每百港元則兌104.33元人民幣。

滙豐或擴充滬交易室

一名外資行交易主管說,是次放寬遠期市場准入條件,也令外資行在國內財資業務的盈利潛力,大幅提升,相信擁有交易資格的大行如滙豐等,會加大上海交易室規模,以抓緊市場機遇。目前大部份在內地經營的外資行,均已持有人民幣即期業務資格,但未必同時擁有衍生交易牌照。
現時只有4大國有商銀及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獲准試點開辦人民幣遠期業務,根據通知所載,日後只要具備人民幣即期結售滙及衍生工具交易資格的銀行,若要涉足遠期業務,只需以備案方式通知外管局,惟這些銀行在近兩年的結售滙業務中,必須沒有發生重大外滙違規行為。
外管局自受理符合要求的備案材料後,20個工作天內,將向銀行下達備案通知書,銀行便可辦理相關業務,政策性銀行及全國性商銀,需向外管局備案,包括外資行及城市商銀、農村商銀等,則向所在地外管局分局備案。

可自行向客戶報價

通知同時指出,日後銀行可根據本身業務和風險管理能力「對客戶報價」,增強市場價格功能及促進交易,銀行也可「自行確定交易期限」。另外,人行指在現有貿易、服務及收益3類經常項目交易基礎上,銀行可為境內機構指定範圍的資本及金融項目交易,辦理人民幣遠期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