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接受「強大的中國」嗎?

美國接受「強大的中國」嗎?

中美經貿史上最精采的格鬥──中海油競購優尼科的企圖──總算結束了。由於美國政界的壓力,中海油不得不在上周宣布放棄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和美國雪佛龍公司競購優尼科的計劃。對企圖通過這一計劃而一夜之間成為亞洲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的中海油來說,這一失敗是十分傷心和丟臉的。對進入新一輪不確定期的中美關係來說,中海油的挫折揭示了許多中美間的深層矛盾。
裴敏欣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很明顯,中海油競購失敗的最重要直接原因,是美國國會的介入。在雪佛龍公司的游說下,一部份議員利用國會中強烈的反華情緒,通過了一項法律修正案,使中海油的計劃受到嚴重政治干擾。即使中海油加價,這一修正案將大大延長美國政府審批該收購案的時間,因而大幅提高了中海油面臨的政治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中海油「急流勇退」的決定是明智的。這一舉動「丟了面子」,但「保了里子」。
從長遠角度看,中海油的失敗並不一定是件壞事。根據中海油的收購方案,競購後的優尼科對緩和中國的能源安全沒有實質性貢獻。中海油出價可能過高。另外中海油不炒優尼科原有僱員「魷魚」的許諾,將使中海油背上沉重的包袱,影響將來的回報率。

不熟悉西方商界

而且,為了減輕美國政界人士對中海油的敵視及壓力,中海油承諾將出售大部份優尼科在北美的資產。這一舉動會有意想不到的商業風險。當然,對中海油的股民來說,這次競購失敗是件大好事。他們根本不喜歡中海油的總管拿着股民的資金去進行一場「越洋豪賭」。
中海油的競購失敗,在某程度上來說是「因禍得福」。美國議員不僅迫使中海油放棄了一項本來就是十分錯誤的計劃,而且通過這一事件,讓中國政府和商界學到了許多深刻的教訓。
首先,對尚無收購外國大型上市公司經驗的中國商界人士來說,中海油的失敗,顯示中國十分缺乏熟悉外國公司兼併的操作方法和風險管理。雖然中海油這次僱了著名的美國投資公司、公關公司和律師事務所為顧問,但是中海油最高層在關鍵的決策時刻──即今年四月初(當時雪佛龍還沒有開價收購優尼科)──搖擺不定,結果是錯失良機,陷入戰略被動的困境。中國商界人士在國際政治上需要大量的補課。他們對西方世界的政治運作了解甚少,很難體會到由於政治、社會和經濟體制的差別,在西方會遭遇意想不到和看上去十分不公正的對待。
其次,中國政府和商界應該反省鼓勵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戰略。表面上看,由於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絕大多數為壟斷企業)有國家支持,它們具有開拓國際市場的實力。但是,這是十分錯誤和浮淺的認識。殊不知,中國國有企業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幾乎沒有國企的美國)形象很成問題。一是西方政界將中國的國企看成是中國政府的附庸和工具,因而對其格外警惕。二是西方政要中有許多人厭惡中國的現有政治體制,因此他們會把中國的國有企業當作「出氣筒」。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的國企有所有國企的通病──低效率、官僚化、缺乏商業頭腦。它們不應作為代表中國的公司進入競爭程度很高的國際市場。因此,今後中國應該鼓勵具有規模的民營企業「走出去」。這種戰略既可降低國際政治阻力,又能提高經濟效率。

中方高層不支持

最後,中國政府必須進一步學會對美交往過程中的「危機管理」。現在看來,中海油競購優尼科並沒有得到中國政府高層的批准或支持。但是,當這一收購案成為影響中美關係的重大事件時,北京竟沒有反應,結果是任其發酵。如果中國高層及時認識到該事件的嚴重性和風險,下令中海油及時煞車,結果就會不一樣。
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計劃流產,使人再一次提出這一問題:美國是否會接受一個強大的中國?從這次美國國會議員的表現來看,中國的強大是他們最擔憂的現實。因此,儘管幾乎所有反對中海油的理由都站不住腳,還是有壓倒多數的議員投票反對這一收購案。那末,美國國會的這一舉動,是否標誌着美國今後將在經濟上對中國採取「圍堵」戰略?(美國在安全領域中對中國的「圍堵」勢態已愈來愈明顯)。
現在看來,作出這一結論尚為過早。從時機、優尼科的特性(能源)和雪佛龍的搞局幾方面觀察,中海油可以說是運氣不好。最好的驗證是看今後美國政府在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收購美國公司時,會採取甚麼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