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份 - 李登

恰如其份 - 李登

演戲也好,做事也好,用人恰當,恰如其份,自事半功倍。
你看阿龍狄龍當日演《怒海沉屍》(Pleinsoleil),出道不過三年,從那以後卻聲名大噪。原因十分簡單,他不光是帥哥,角色還恰如其份,讓他不大費勁就演得維妙維肖。這片子其後重拍,改名《心計》,由麥迪文當主角。可憐一比之下,他馬上矮了一截。
《龍鳳配》更不必說了。新版本的夏里遜福跟本來的堪富利保加相比,當然遜了一籌。一句話,皆因選角選錯了,何況珠玉在前。同樣的,《安娜與國王》的周潤發要跟《國王與我》的尤伯連納相比,亦未免相形見絀。恰如其份,寥寥四字,卻挺重要。

小仲馬的名劇《茶花女》,一八五三年在威尼斯首演,只因選角選錯了,結果把作者的心血全糟蹋掉。他筆下的名妓茶花女是個病西施,登場的女演員倒奇壯如牛,難怪觀眾大吼大嚷,笑話她胖得像條圓鼓鼓的臘腸。劇院經理於是規定,日後的女主角體重不能超出45公斤,另演出兩天前要吃水果餐。
在政治舞台上,董老頭不正好是個過胖的茶花女?如今煲呔曾是不是個恰如其份的角色?只怕他儘管並非胖如臘腸,超過45公斤,卻弱如殘燭,可不易撐到終場。